“江哥是不是瘋了??’

“我只能說牛逼!為了一部電影,寫了三首推廣曲!”“別尬黑,江哥明明是為了幾首歌拍了一部電影。”“江哥別這樣,我買票還不行嗎!’

能為一部電影作了三首宣傳曲的,華語電影圈裡是前無古人,可能也是後無來者。

如果將來有人能破這個記錄,最有可能的也是江述自己。

同行對手見狀,有點繃不住了。

怎麼可以這麼離譜!

距離電影正式上映越來越近,各家電影的宣傳自然已經進入了白熱化。

不同的是,他們瘋狂發通稿尬吹自家拉踩對家。

江述是瘋狂發宣傳曲給《情書》造勢。

要說哪個受眾更大,肯定是後者。

現在的網際網路傳播速度,出一首傳唱度好的歌,幾天時間就全網皆知爛大街了。

發通稿還要自己買話題榜單,哪有那麼多的受眾。

至於兩者的宣傳效果,其實都差不多。

不是通稿尬吹某部電影拍的好,網友就會信。

畢竟電影都還沒上映呢!

通稿的主要目的,還是刷存在感,讓觀眾們知道有這麼一部電影要上映了。

這一點和電影宣傳曲的作用是一樣的。

在效果差不多的情況下,江述這幾首歌的傳播範圍顯然更廣,宣傳效果自然就比他們的通稿強了。

但是他們肯定也不會等死。

江述繼續發歌,他們繼續買通稿。

比如讓一些所謂的業內資深影評人,以“看過樣片”為由,公開為他們站臺。

[春節檔的幾部樣片都看過了,《清川江》沒有太好,但也不算差,可以看看。

《少年》和《玉劍傳說》出乎意料的好,預定票房二三名了。

《初戀這件小事故》笑點是有,但很尬。

至於《情書》,整部電影完全不知所云,就是來割粉絲韭菜的,如果這部電影票房高,只能說是華語電影的悲哀。]

像這樣影評還有不少,其他人也有發。

這些不同的人,各自誇著不同的電影,有些甚至自相矛盾。

比如他說《少年》好看吹爆,另外還有人說《少年》拍得很失敗。

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踩《情書》。

反正沒有一個誇情書的。

發這篇評論的業內影評人名叫姚偉,其實這人在圈內還算有一定的威望。

平時他對電影的評價,九成以上也都符合大眾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