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山水 第四十七章 晉清平
章節報錯
“再後來,聖祖逝世,天下大哀,太子即位。本以為,一生就可以這般平和安寧的過去,可是....”
聲音哽咽了一番。
“可是,萬萬沒想到,聖祖的眼睛被矇蔽了,這天下萬民的眼睛也被矇蔽了。太子即位後,為人陰險多疑,性情殘酷,毫無憐憫愛人之心,為上傲慢,縱情享樂。又壓抑著文臣百姓,大興文字獄,剋扣稅收。聖祖在世時,他寬厚仁聖,為人妥帖,孝上敬下。聖祖逝世,他便不在偽裝,大衍氏聖祖留下的盛世,很快便另有一番氣象。剋扣百姓田餉,罷黜了聖祖減免賦稅的政策,人稅,田稅,物稅,商稅,就連婚喪嫁娶也收稅。大衍田舍,十室九空。文字獄的官僚為了使自己不被懲罰,稍有些莫須有,便用連坐之治,牢籠人滿為患。”
“賦年在聖祖十二年,晉封御史,新皇即位後,又晉封為御史中丞。我則為新太子太傅。太子是吳皇后所出,吳家滿門忠烈,是聖祖特指給新皇的皇后。但吳皇后品行端莊,並不得新皇喜愛,後宮逐漸充盈,新皇皇位坐穩,竟起了廢后之念。”
“哀宗三年,也就是新帝即位三年,他以吳家反叛為由,男子一律誅殺,女眷充作官奴。這還是聖祖遺留二十四位肱骨之臣日夜跪於那金鑾寶殿之下,方得稍稍鬆口,從誅九族改為女眷存活。吳皇后順理成章被廢處死,彼時太子尚且八歲。而這一切,卻僅僅是,吳老將軍的營帳裡,一個新的兵士思鄉情切,第一次上戰場又害怕,想逃回家鄉。到了哀宗的眼裡,就變成吳家反叛。”
“吳家倒臺以後,我便知道,下一個動手的就是太子。太子年幼仁德,品行端正,一舉一動,像極了聖祖。朝中老臣也多站在太子一面。此次對吳家發難,想比哀宗是怕他人心盡失,吳家擁太子上位,遂先一步了結吳家。太子強大的母族倒臺以後,雖有朝中大員的支援,但再無血親。”
隨著聲音委婉的敘述,恍如設身處地的把容柯帶入那個曾是繁華無邊後又危如累卵的世界。
有高臺之上的靡靡之音,有富貴朱戶的高門酒肉,更有十室九空的蜀黎之悲。
在那個光怪陸離的朝代,發生的陰差陽錯又可歌可泣的故事。
噔噔噔,隨著晨鼓的敲響,高遠的天空泛起了魚肚白。早朝又開始了,哀宗的眉眼壓得很低,本來看上去還算俊朗的面容帶著陰惻惻的神情,眼神睥睨這跪在廊下的文武百官。
吳家倒臺以後,原本出征瓦拉的戰事擱置,哀宗極好戰爭,所搜刮的民脂民膏多用來四處征戰,連年征戰,使得邊境百姓流離失所,又失吳家眾將士的效命,朝中一時無人膽敢接風。
“太子有何見解啊?”龍椅上的人終於開口,臺下一片沉寂。
八歲的小太子站了出來,行禮,一氣呵成挑不出半分錯漏“回父皇,兒臣以為此事還應父皇做主,兒臣尚且年幼,天資不足,不應指揮國事。”語氣極恭敬卑順。
哀宗眯著眼睛打量著臺下的太子,半晌只能責罵著太子庸懦,此事也就過去了。
太子府裡自吳皇后死後,便逐漸變得人可羅雀,朝中大臣也因哀宗的緣故,逐漸與東宮減少來往。太子在經歷這些事情以後,逐漸變得少言寡語,這孩子被迫早慧,他明白現在無論與誰親近,誰就會成為他父皇下一個動手的人,所以如今他最常做的事,就是自己在書房坐著,一坐就是一整天。
“太子殿下今日午膳還未用嗎?”
侍女搖搖頭,嘆了一口氣。
“陽煦,為師給你熬了一碗紅棗蓮子羹,文火熬了兩個時辰呢,香香糯糯的,嚐嚐?”晉清平小心的端著一碗羹湯,走進那個趴在書桌上愣愣向外看的男孩。
穿著雪白的紗衣,臉上的嬰兒肥還未完全褪去,繼承了吳皇后和哀宗較好的五官,整個小人兒十分玉雪可愛。但眼中以帶著與年齡十分不相符的憂愁與如履薄冰的忐忑。
把手裡的羹湯放在一邊,一個雪白的糰子衝進了自己的懷裡“太傅,我怕。”帶著溫熱的淚水洇溼了晉清平的補服,小太子依偎著唯一能給自己遮風擋雨的太傅,身體顫慄著發抖。晉清平吸了口氣,努力平復著自己的心情,狠狠眨了一下眼睛,雙手極溫柔的安撫著懷中幼小的太子。
數月之內,母族的零落,母親的死,父親的逼迫致命,風水突變讓他從驕傲瀲灩的皇太孫,變成了如今少言寡語如履薄冰的太子。他經歷的太多,尚且年幼的孩子只能強硬的將自己裝在一個堅硬冷漠的外殼裡,為了生存,也為了可能的日後。
“陽熙今天做的很好,為師知道陽熙很厲害,陽熙今日真正想的是勸阻陛下停止征伐,與民休息對嗎?”
“唔,但是我記得太傅說的話,大智若愚。如今形勢,陽熙這般便可以自保。”小太子在晉清平的懷裡還有些抽噎。
“嗯,為師明白。只要為師在一天,便會永遠保護殿下。”晉清平明白,這孩子在生母過世以後,把一腔慕茹之情都給了他,且大衍氏如今這般靡亂,扶太子上位,便如扶大廈之傾頹。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的私情,還是為了這天下的大義,保太子就是保衍氏。
哀宗四年的梨花樹下,摯友重逢。久別重逢,二人心境也再不復當年,年少躊躇滿志,如今天下亂世,就另當別論。
秦賦年自任御史中丞以來,又身兼冀州刺史,此次回京述職,才得以有片刻喘息。歷久經年,當年學場上那個青衣冷傲的才子已然在御史中丞的身姿裡融化,如今的秦賦年就像是被荏苒時光打磨出的一塊美玉,有匪君子,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清平,許多年不見你還好嗎?我聽說太子處境愈發艱難,若實在情況不妙,不如另作他想?”
晉清平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賦年兄,好久不見。”除此之外,並沒有接秦賦年的意思。
秦賦年嘆了一口氣,自己摯友的脾氣自己還能不知,只是如此一來,便如身處龍潭虎穴,日日涉險,一不小心即是萬丈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