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捐納白銀十萬,莊田一千頃。”

“秦王捐納白銀五萬,莊田三千頃。”

“周王捐納白銀二十萬,莊田四千頃。”

“蜀王捐納白銀八萬,莊田一千頃。”

“唐王捐納白銀三萬,莊田五百頃。”

曹化淳拿著司禮監整理好的簡略,在崇禎面前尖聲的念著。

東暖閣內,首輔黃立極,閣臣張瑞圖,周道登,周應秋,楊景辰,六部七卿的畢自嚴,王永光,曹於汴,李邦華等人躬身而立,聽著曹化淳不間斷的念著,神情各有異色。

崇禎坐在椅子上,微笑不斷。

曹化淳唸到最後,看了眼崇禎,道:“皇爺,除了六位藩王沒有貢獻外,其餘親王,共獻地兩萬八千頃,銀三百萬二十萬兩。”

崇禎嗯了一聲,看向畢自嚴,道:“朕之前說,要建立一個機構,用來管理這些莊田,戶部準備的怎麼樣了?”

畢自嚴抬起手,道:“回陛下,臣擬抽調戶部以及地方,共一百二十人,建皇田司,歸於司禮監。”

崇禎看著畢自嚴,稍稍想了想,道:“這……倒也還行。不過,朕考慮,將各地的礦產,織造,莊田等,合歸統轄,嗯,暫且由這個皇田司統管吧。”

他內心裡所想,應該是官都民辦,只不過,步子不能跨的太快。

“臣領旨。”畢自嚴抬手應著道。

隨著魏忠賢等人捐納,加上抄沒福王,以及這些藩王的捐獻,宮裡所擁有的皇田,直逼十萬頃,這是萬曆以來,皇田最多的時候了。

不過,這些皇田原本是民田,分散在全國各地,並不好統一管理。

崇禎倒是沒有想過一步到位,看著一眾人,滿臉笑容道:“諸位藩王忠君體國,於多事之時,捐納家資,為國紓困,其心難得。諸位卿家認為,朕該如何賞賜?”

王永光看著崇禎的神情,心裡微動,就道:“陛下,藩王乃我大明柱石,天下所望。此舉更是激勵民心,萬民稱頌,臣認為,當效仿魯王,大加賞賜。”

崇禎看著他,笑容越多的道:“詳細說。”

王永光抬著手,道:“回陛下,藩王貢獻銀兩,外加莊田,其心可嘉,陛下當下旨褒揚,賞賜寶物。臣奏請,擴建十王府,增加眾王俸祿,恩恤封國。”

“臣附議。”畢自嚴心領神會,立即跟上。

“臣附議。”第二個說附議的,是刑部尚書倪文煥。

“臣附議。”曹於汴是第三個。他敏銳的察覺到了王永光話裡的漏洞,那就是,‘效仿魯王’,卻沒有提丹書鐵劵以及離京,返回封地一事。

“臣附議。”李邦華,王恰,楊鶴迅速跟上。

六部七卿齊齊說話,閣臣們不動聲色的對視一眼,黃立極抬手道:“臣附議。”

張瑞圖,周道登等人幾乎同時抬手,異口同聲的道:“臣附議。”

崇禎雙手按在桌上站起來,滿意的笑著道:“好。那就這麼說,內閣擬旨吧。”

“臣領旨。”黃立極道。

崇禎從裡面出來,向東暖閣外面走去,道:“朕聽說,還有人在為福王說話?是當年國本之爭中,為福王搖旗吶喊的人嗎?”

國本之爭,持續了近二十年,看似是萬曆的一意孤行,朝中也不乏有搖旗吶喊的人。

年輕的福王並非是一無是處,當年的福王英姿勃勃,禮賢下士,很有賣相。

跟在崇禎身後的一群朝臣,不少人心裡暗突。

國本之爭,滿打滿算,還沒過去十年,朝堂上的人,都是從當年過來的。

作為‘國本之爭’最重要的旗手之一的李邦華,幾乎全程參與了其中,是最為堅定的‘國本派’,他聞言道:“回陛下,是有一些,不過臣認為,大多是處於大局考慮,並非有其他心思。”

崇禎父兄子三人登上皇位,看似只有短短的八年,實則上名位已定,民心歸附,福王再也翻不起浪來。

崇禎聽著李邦華的話,走出了東暖閣,大聲道:“既然李卿家都不計過往,朕也懶得理會他們。”

跟在最近的黃立極看著崇禎的背影,聽著他突然高興的大聲,心裡疑惑,不知道崇禎這是要去哪。

崇禎出了乾清宮,徑直來到宮門前不遠。

禁衛正在推著一個巨大的黑色大炮,有文官模樣的官吏,正在來來回回測算距離,是要將大炮架到乾清宮前正中間。

崇禎來到近前,擺了擺手,道:“都免禮,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