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宗道與錢龍錫的案子,在第二天就結案了,明頒天下。

兩個閣臣的同時遣戍,是重遣,這對朝野是巨大的震動,更是巨大的震懾!

朝廷裡飛揚的氣氛,得到了稍稍壓制。

周延儒的復起,倒是沒有引起什麼波瀾,這個人在以往並不怎麼突出,與東林、閹黨的關係都比較隱蔽,尤其是閹黨掌權這幾年一直在守孝,是以朝野反應平淡。

由於崇禎對魏忠賢,馮銓,周應秋,崔呈秀等人或明或暗的警告,閹黨也暫時蟄伏起來。

朝野,出現了一陣難得的平靜。

幾天之後,東暖閣。

崇禎趴彎著腰,看著身前平鋪在桌上的地圖。

這是沿海一線大地圖,從遼東到江浙。

李邦華,畢自嚴站在他身旁。

畢自嚴指著地圖,道:“陛下,從這裡起,渤海,黃海綿延千里,皆是長蘆鹽場,長蘆鹽場是我大明最大的鹽場,產出佔到近三成……由長蘆都轉運鹽試司管理,長蘆鹽場下轄二十四個大小鹽場,駐地在河間府滄州……轉運司的官員,鹽場的鹽戶等,均是世襲,不得轉籍,至今已經是第十九代……”

崇禎看著畢自嚴所指,全部是沿海,長度千餘里。

李邦華跟著接話,道:“陛下,從北向南,分一百五十八個衛所,涉及千戶,百戶以及校尉兵卒,超過十萬,他們以及鹽場的鹽戶,皆是靠鹽而活……”

崇禎眉頭一挑,自語道:“這涉及的人,怕是得有數十萬,遠超朕的預計了……”

在崇禎原本的預計中,並沒有考慮到這些衛所。這些衛所,基本上也是世襲。

李邦華看著崇禎的側臉,似乎擔心他退縮,道:“陛下,這些衛所,與鹽課還有所不同,他們原本領的是朝廷俸祿,後來國庫拮据,朝廷才命各轉運司代為發俸……”

崇禎:“……”

這是什麼神奇的操作,朝廷沒錢,讓鹽課代為發,鹽課怎麼就有錢了?讓鹽課代發,朝廷還能管理那一百多衛所?這些衛所,是不是已經成了鹽課的私人武裝了?

畢自嚴見著崇禎不說話,心裡同樣擔心起來,連忙道:“陛下,這些衛所,乃太祖時所立,風雨近兩百年,早已經腐朽不堪,應當整頓,並且,分佈在千里範圍內,並不能造成多大動靜,一道旨意,各地府縣便可跟進,處置……”

崇禎手指劃過那一千多里的沿海長線,沉吟著道:“田爾耕的奏本,確實是急於邀功了,並沒有準備好。”

李邦華與畢自嚴對視一眼,看出了彼此的不安,李邦華緊著道:“陛下,箭已在弦上,不得不發,準備了這麼久,這麼多,不能放棄。”

崇禎一怔,回頭看了兩人一眼,見他們都是一臉堅定的表情,頓時明悟,不由得笑了身,直起腰。

他沒說話,走到一旁的軟塌,拿過茶杯,輕輕喝了口茶。

李邦華與畢自嚴見著,跟過來,彼此心裡都在想著勸說的措辭。

他們最擔心的,其實就是崇禎心意的反覆。

帝心反覆,其實是大明國政敗壞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邦華來到崇禎身前,堅毅的臉上有沉思之色,剛要開口,門外忽然響起急促的腳步聲。

“皇爺,天津巡撫孫傳庭求見。”內監出現在門檻外,躬著身道。

崇禎放下茶杯,嗯了一聲,道:“來的剛剛好,讓他進來吧。”

李邦華與畢自嚴都是一怔,孫傳庭進京了?

很快,孫傳庭就來了,他邁過門檻,看到了李邦華與畢自嚴,這兩人他認識,但目光還是集中在軟塌上的十六七歲的年輕人身上。

他快步上前,抬手行禮道:“臣孫傳庭,參見陛下。”

崇禎打量著他,瘦削的三角臉,留著鬍子,表情貌似木訥,像是那種悶聲不吭的老實人。

‘老實人?’

崇禎被他心裡這個想法整笑了,旋即就虛抬手,道:“孫卿家免禮。”

“謝陛下。”孫傳庭收回手,躬身的立著。

他現在心裡有些忐忑。

他被任命為天津巡撫,屬於‘飛昇’,他在天啟三年辭官前,僅僅是吏部郎中,一躍成為封疆巡撫,著實大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