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國內的事情平了再說,貿然找武安侯的晦氣,怕是會兩線作戰。

要知道,武安侯可不是好惹的。

看到了吧,人家直接狂奔七百餘里,將三族族長,大王和王后都抓了過去。

雖然不忿,但終歸是被嚇到了。

三天後,新任廖王終於將朝堂內的利益線全部縷清,還主動去見了屈景昭三家。

至於談了什麼,沒人知道。

大家就知道,廖王和三族談完後,三族也選出了族長。

瞬間整個廖國朝堂為止一清,全部實力都凝聚到一起,開始跟王劍大軍決戰。

半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

廖國大軍,凝聚成一股,在沙場上跟王劍大軍,狠狠碰了幾回。

雖損兵折將,但至少也是把戰局給穩住了。

三族之中有將領提槍騎馬,雖然在硬憾中跟王劍大軍是勢均力敵,但畢竟是本土作戰。

找到一點優勢後,持續擴大,最後,兩方開始和談。

畢竟是尚國挑起來的,現在尚國都沒了,還打有什麼意思。

再說,王劍大軍和楊乾大軍,已經互成犄角,廖王是完全有能力調動超越王劍大軍的軍隊,哪怕全殲王劍大軍,只要付出一些代價,也未必不可能。

可就是因為有楊乾的存在,廖國朝廷可不敢用全力,萬一楊乾大軍進攻,那不是直接被捅菊花嘛。

有些大臣,內心還有激情,直接跟新任廖王陳述目前局勢。

他們認為,以目前的局勢,廖國不要大戰,而是儘快結束戰爭,休養生息。

以廖國的底蘊,土地,人口,只要沒有三族牽絆,那未來的發展勢頭,絕對能超越夏國。

廖國為何這麼積弱,就是因為有人在扯後腿。

果不其然,才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

兩國就開始和談,廖國表示,只要退出關外就成。

可夏國卻不是這麼想的,打仗都白打了嗎?

那不成,至少得割讓五百里土地才算了事,不然就接著打。

朝賢派出人馬,經過一段時間的白扯,雙方終於達成協議,夏國止戈,割讓三百里的土地給夏國。

出手的力道遠沒有上一任廖王在時期的那種豪爽感。

反倒變的有些摳唆起來。

佔到好處的夏國,立馬開始找尋合適位置,佈防起來,王劍則被連夜叫回朝賢。

打仗結束之後,還沒等大王說話,王劍主動交還虎符。

這讓夏王十分滿意。

立馬對王劍加官進爵。

而廖國則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三族不知道怎麼回事,開始蟄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