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四章你好懂哦(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早著,現在天氣雖說不錯,但按照往年的經驗,還得再來一次風雪,如此之後才會逐漸平靜,然後等待春天的到來。”青青點點頭,她並不關心什麼時候出發,也並不關心氣候的問題,她最關心的是楊乾動向。
“到時候我陪你去。”楊乾看著青青,不由點點頭
“好,到時候能出去,我帶你走。”青青臉上還是掛著些許的恬靜笑容。
接下來,楊乾也沒有躺平,而是拿出儲存很好的手機,開啟後看了會電影,太陽能充電寶還是挺給力。
也不知道是哪個劇組人員買的,簡直可以說是軍工級,就是顏值差了一些。
看了一本電影,楊乾還想再看什麼的時候,琴匣裡面掉落出一份草稿。
楊乾一愣,撿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以前對官僚架構的草稿資料。現在正好無聊,豈不是可以想一下,未來自己的官僚架構問題。
隨著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十個郡在自己手上,可地盤呢?
比夏國的二十多個郡都沒的少。畢竟雲通到遼東還有一大片的地方,以及草原,雖然只能管轄千里內的草原,但別忘了。
玄甲軍,御風軍,破虜軍常年練兵,千里外的地方,那都是練兵的場地,殺多少人,抓了多少人,根本沒有人會去在意敵人的死活。
也不會跟上輩子一樣,有衛道士站出來,你這做的對,你這做的不對,歸根結底,還是吃太飽了。
楊乾也有點愣神,如此幅員遼闊的地盤,以及他要求的高效處理政事,三公九卿制度已經逐漸跟不上腳步了。
楊乾開始靠在床榻上,從琴匣裡面拿出記事本以及精緻炭筆,將自己所知道的東西都寫上去,開始計劃起來。
其實按照歷史軌跡來說的話,取代三公九卿制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三生六部制給搬出來。
相比於三公九卿制,三生六部制的就要完善很多,區別也很多。首先,確立和盛行的時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確立於秦朝,盛行於漢朝。
三省六部制確立與隋朝,盛行於唐朝。1.內部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將行政、軍事、監察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
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各部門之間的分工更加明確,彼此相互制約。
2.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只有一個,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審議和行政大權,對皇權有較大威脅。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彼此的分工使相權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提高了皇權。
3.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來。
然後才逐漸趨於完善。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趨向於完善。
很多歷史愛好者,覺得三省六部制代替了三公九卿制,其實不然,這不是代替,這是傳承,從無到有,再到輝煌的一個過程。
但麻煩的事情也出現了。三生六部制從隋朝開始算起,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變化以及微調,到了明朝,幾乎連三省都沒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楊乾大致知道一些。三省的益處就是,省內官員人數較多,並且官位等級較低,不容易出現擅權風波。
同時朝廷權力體系直接被皇帝一分為三,由三個省的官員分別把持,這也避免了官員集體抱團的現象,同時也削弱了相權,維護了皇權。
舉個例子:朝廷的政令撰寫和頒佈是由中書省負責,但是,中書省稽核完政令就必須和門下省共同決議,換句話說,門下省如果不同意中書省的政令,那麼中書省的政令是很難下達。
而當門下省和中書省透過了政令後,他們還得彙報給尚書省,尚書省官員需要將政令再過一道關,然後再由尚書省官員把政令呈遞給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後,政令方可遞迴中書省來宣詔。
這種體制制度有利於一個朝廷政令的修正和完善,同時也杜絕了一個部門總攬朝政的隱患,通常三省密不可分,卻又彼此孤立,原因就是歷代皇帝都不願意看到三省官員太過和睦。
因此,三省官員時常在朝堂上和部門內吵得不可開交,但是三省越孤立就越對皇權有益處,所以,三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皇帝增強皇權、削弱臣權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