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是誰,當出白雲關的時候,當親眼目睹城外那兩側龐大的京觀,都會讓人嚇的直打哆嗦。

自從看過兩堆京觀後,中年人早就在家族裡面跟家人們統一的意見,決定遵照夏律進行商貿。

都不是笨蛋,郡守大人處理的那些人,都是不守規矩,毫無建樹之人,加上現在商業稅很低,不靠著郡守大人,難不成靠著富紳世家之流?

中年人打包票,但凡有人敢跟郡守大人作對的,下場絕對好不到哪裡去,魏陽君就是一個例子。

其實這也怪不得他,夏國向來不重視商業,貿易稅極高,因為不重視,導致每個郡縣的商業稅雜亂不堪,收費不統一。

也導致走私,賄賂城門官的行為,橫行無忌。

楊乾每次在家可不是光吃飽了沒事做,享受人生,趁著記憶好,不斷的把上輩子的知識都用簡體字記錄下來。

光是商業稅就做了詳細規定,按照士農工商來收取,別以為是士大夫就不用交稅,朝廷給予的歲俸不用納稅外,別的收入都需要納稅。

就比如黔首,自家田地種植的一年只需要10%的糧食就成,如果是佃農的話,只需要5%。

匠人按照一年的收入繳納稅收在10%~15%。

店鋪根據大小,一年繳納純收入的5%~15%。

楊乾內定的大頭就在商業稅上面,商隊按照外來還是本地,本地的話,一季度繳納一次,按照純利潤的不同金額,繳納稅金。

比如純利潤在一萬金以下,只需要繳納20%,五萬金以下,繳納25%,十萬金以下繳納30%。

如果是外來的商隊,那繳納的稅金在本地商隊的繳納的稅金上加5%,就當是當地保護主義。

按照現代去看,這稅金高的簡直離譜,但在夏國這個平均商業稅在60%~75%的國家,楊乾指定的稅收是相當低的。

這個時代,只要有做生意能出去行商的,利潤.之高,絕對超過現代人的想象。

在大都市,你要買什麼東西,其實在一個圈子裡麵價格很透明的,但在古代,一來價格不透明,二來長途跋涉,不加個十幾,幾十倍,賣出去,都不好意思叫商賈。

楊乾還有自己的考慮,可以讓商隊,世家,富紳吃飽,但絕對不能吃撐,一旦吃撐,就會做出一些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比如資助某個人或者組織,叛亂之類的。

或者操控某個產品的市場,不好意思這裡不是自由經濟,這裡是雲通郡,楊乾說了算。

當然,未來可以根據行情來修改,如果真的能把夏國變成像盛唐,宋朝這樣富裕的朝代,降低商業稅,適當給些自由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

但現在,確是不行,而且還要嚴格指定商隊的數量,黔首,佃農有錢了,做小本生意可以,但要成立商隊,不好意思,郡守府不批准。

因為,大家都去行商的話,那他.媽的誰去種地啊,每每想到糧荒的恐怖場景,楊乾就會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因為稅收,楊乾還專門指定了檢查制度,俗話說財帛動人心,只要有人舉報誰偷稅漏稅

(本章未完,請翻頁)

,那麼就會成立小組去翻查賬目。

如果情況屬實,舉報人能得到舉報物件偷稅比例的錢財,如果是誣告,那麼也要賠償人家一筆錢,很公平。

當然,楊乾覺得自己已經制定的很嚴苛,但整個雲通郡的面貌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改變。

一些商鋪在悄無聲息中開設起來,一隊隊的商隊居然冒著寒雪出入在雲通城的城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