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邪(第1/2頁)
章節報錯
取自中國古代十大妖獸(小說有小幅度的改動)
……
龍女
LONGNV
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
辟邪
PIXIE
雲路萬里,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
辟邪南方人稱貔貅又名天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
狐仙
HUXIAN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
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
——————
夜叉
YECHA
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
夜叉最早來源於古印度神話,在其中是指類半神,財神俱毗羅的侍從,守護其在吉羅娑山的園林和山中的財富。據《毗溼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為生主補羅底耶所生,或生於大梵天的腳掌,雙方通常相互敵對。佛教所說,“夜叉”為北天王毗沙門的眷屬,為天龍八部眾之一。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注》:“[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
——————
馬面
MAMIAN
來歷不明,土長土生;傍著牛哥,冥界逞雄
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牛頭來源於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 ,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閱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