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最好的選擇(第1/2頁)
章節報錯
馬茂從東吳往淮南傳遞訊息,當然有危險。
走大江入塗水的跨國商隊,裡面既有吳國人、也有魏國人,一向是哨探重視的人群,要經過數次檢查。不過這次信使依舊成功了,又把密報送到了六安城。
六安城的絹倉還在。不過隱慈等秦亮的心腹早已撤出六安、到了洛陽;隱慈在洛陽設定了另一個據點,叫米倉。
廬江郡的絹倉收到訊息,立刻遣快馬遞送洛陽的“米倉”。但廬江郡守現在是勞鯤,絹倉這樣的據點在勞鯤的眼皮底下,當然要受到太守的雙重管轄。所以勞鯤也得到了訊息,並送往壽春都督府。
不出數日,秦亮就從校事令隱慈那裡拿到了密信。
吳漢兩國要聯合出兵,訊息並沒有讓人很意外,魏國發生了內亂、敵國有軍事行動幾乎是基本操作。
當初的芍陂之役,同時還有樊城之役等戰鬥,吳軍兵分數路北伐,便是認為曹芳剛剛登基局勢不穩、有機可乘。
然而能從馬茂那裡得到確定的訊息,仍然十分重要,可以避免芍陂之役那樣的倉促應對。
秦亮尋思了一下,邊境大多地方應該沒什麼大紕漏。因為各地都督刺史的佈置幾乎沒變,而且進行了有效的安撫,外鎮的人事只有少量調整。
西線上,王凌提拔了郭淮為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以夏侯霸領涼州刺史、陳泰領雍州刺史。同時將夏侯玄調到了洛陽,做尚書右僕射。
對於這樣的安排,秦亮及新徵闢的從事郎中王經、兩人都不滿意。但也沒有過多阻撓。
秦亮心裡不滿,純粹是因為不喜歡郭淮這個人,而且覺得他不可靠。但也不得不承認,從大局角度看、沒有太大問題,郭淮畢竟熟悉西線、舊部極多,讓他主持西線還是比較穩當。
而王經主要是對陳泰的任命有異議,王經認為陳泰的帶兵能力不太行。長史傅嘏則認為,陳泰做事幹練,不用擔心壞事。
司馬家敗亡後,王凌顯然不想再計較郭淮立場動搖的事。因為滅掉司馬家,已經足夠震懾幷州、河東士族,王凌一躍成為河東地區計程車族領袖,他需要整合河東士族勢力、收為己用,沒有太多必要再凊算舊事。郭淮作為太原人、又是王凌的妹夫,如今還能被王凌接受。
王凌入洛陽不到半個月,王沈、王濟、王渾、裴秀、賈充全都投到了大將軍府為屬官,幷州河東人投奔王凌、幾乎不帶猶豫的。畢竟王凌是當地士族的領袖人物。
而秦亮要拉攏那些出身好、有能力的人就困難了許多,還好拉到了傅嘏、王經、鄧艾等人。桓範、呂昭、魯芝、鍾會、辛敞等與秦亮交好,還有老臣高柔和蔣濟也都對秦亮很滿意。
以鄧艾的處境,除了投奔秦亮別無選擇,秦亮沒讓他再做衛將軍府屬官,直接承認了司馬懿給他的任命、讓鄧艾繼續去做潁川郡守,坐鎮許昌。畢竟當初這個任命、用的是皇帝的詔令名義,讓鄧艾繼續赴任也說得通。
現在秦亮的重點是拉攏羊祜,只要把羊祜忽悠到衛將軍府任職,他背後便是好幾家士族。
不過考慮吳漢兩國的軍事準備,秦亮發現了魏國的一個薄弱環節,便是荊州那邊的相中!
內戰之後諸事繁雜,王凌等人可能都不知道相中是什麼情況。但秦亮正好清楚,因為當初司馬懿與曹爽在這件事上、有過爭執,秦亮在朝會上親自聽過他們爭執的過程。
司馬懿畢竟在荊州做過官、打過仗,對當地的情況更熟悉。秦亮也贊同司馬懿當初的說法,應該把相中的百姓遷徙到漢水北面。
秦亮卻並未上奏,而是趁王凌在大將軍府(原司馬懿的太傅府)開慶功宴的時候,把此事告訴了王廣,請王廣上書言事。
王廣果然對什麼相中的情況一頭霧水。
丈婿二人在邸閣附近走了一段路,秦亮便大致解釋了一下那邊的狀況,後來便直說道:“從剛得到的訊息來看,吳將朱然會從江陵北上。短期之內,我們能做的、只有把相中百姓北遷,能減少上萬人被擄走的危險,這是一件不小的功勞。外舅若不太清楚情狀,可以先告訴外祖。”
王廣問道:“仲明為何不自己上奏?”
秦亮本想說自己不需要這種功勞……除非是類似滅國的大功。但覺得這麼說,有點不夠含蓄。
他便不動聲色道:“外祖是輔政,軍國大事只要外祖同意,便能辦成。我上書不過是多此一舉,告訴外舅外祖就可以了。”
但上書的過場還是要走一遍,由王廣出面,功勞和威信就是他的。王廣似乎也漸漸明白了其中關係,點頭道:“既然如此,我來辦此事。”
王廣接著說道:“仲明來赴宴時,汝外祖十分高興。誰來他都沒說話,聽到仲明到了、卻親口叫汝三叔到門樓去迎接。”
秦亮笑道:“慶功宴我當然要早點來。”
兩人頓時相視一笑。
以前司馬懿與曹爽之間,當然不會相互赴宴。曹爽經常在府中開宴,連司馬師、司馬昭都不會去,別說司馬懿了。而秦亮與王凌之間的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本來就是親戚和盟友的關係。雖然彼此之間、可能多少都會有些猜測,但競爭總是大於內閗。
秦亮也在主動維繫兩家的良好關係,因為只有這樣、才是最好的選擇。
沒一會,兩人便遇到了面板白皙、身寬體胖的諸葛誕。諸葛誕似乎有話與王廣說,秦亮便知趣地道別,聲稱頭暈,想找個地方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