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天下有變(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月初,春季結束了,彷彿亦是魏國一個時代的終結,哪怕皇帝依舊是曹芳、年號仍是正始。
光陰均勻地流逝著,事情卻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出現遲緩,這是沒法避免的事。
魏國內戰一個多月,蜀吳兩國相距千里、都不可能及時做出相應的部署,一切只得延後。
直到此時,漢國使節陳濟等人、才沿著大將順流而下,剛到達江夏郡治夏口。此地以前叫鄂城,吳國建都時又叫武昌,後來又築新城叫夏口,大抵都在同一片地方。
陳濟走的水路,卻在武昌登岸,專程去拜見吳國大將軍諸葛恪。
大將軍陸遜死了之後,諸葛恪很快就接替了陸遜的位置,並收編了陸遜的許多部下、包括丁奉等人。
最近這些年吳國國內的問題,除了年初建業等地的瘟疫,便是太子與魯王之間的內鬥。本來諸葛恪、陸遜都是支援太子的人,但陸遜看諸葛恪不太順眼,嫌棄他品德不好,什麼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之類,諸葛恪曾專門寫信給陸遜解釋。書信流傳了出去,叫《諸葛恪與陸遜書》,諸葛恪的示好,得到了陸遜部下的好感,等到陸遜一死,丁奉等人便投奔到了諸葛恪麾下。
加上諸葛恪之前盯著丹陽的山越人打,收了數萬丹陽兵,勢力很大。東吳士族分權,很講究實力,諸葛恪已漸漸成了東吳四大姓之外最有實力的人,並出任大將軍一職。
於是陳濟此番出使東吳,目的地是建業、面見吳國皇帝孫權,但路過武昌、仍準備下船去先見諸葛恪一面。
除了因為諸葛恪位高權重之外,還因魏國徐州刺史石苞逃到東吳後、投奔了諸葛恪。
陳濟的隨從裡,正好有個叫蔡弘的人、乃司馬師的心腹;而石苞又是司馬師的親信。關係一下子就能聯絡上了。
不過陳濟其實沒有太多必要找關係,他一路來到吳國,得到的待遇本來就非常好;因為他爹是陳震。當年孫權稱帝,諸葛孔明為了與東吳重修舊好、聯盟抗魏,遣使承認了孫權的帝位,使者就是陳震。
陳震以漢國的名義,曾與孫權歃血為盟。如今他的兒子陳濟出使,吳國人只看這個使者是誰,便知道漢國此番不是來挑釁、而是來聯盟。伸手不打笑臉人,吳人自然會以禮相待。
在吳、漢兩國皇帝目前的語境裡,漢國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者,吳國是人民(士族豪族)自己的選擇,都是合法的皇帝,已經事先把魏國的地盤給瓜分、簽好了條約。只有魏國皇帝不合法、乃篡位,最好坐等戰敗後把地盤分給兩國。
諸葛恪一見到陳濟,便一臉笑容,彷彿這個從未見過的人是至交好友,表現得十分友善熱情。諸葛恪顯然知道,漢國派陳濟是什麼意思。
陳濟也是第一次見諸葛恪,只見此人身長七八尺,十分高大雄壯,鬍鬚很少、額頭很寬,眉心下方的摺痕給人很嚴肅兇悍的感覺,哪怕笑起來也叫人感覺不太放鬆。
一眾人相互揖拜見禮,噓寒問暖,十分熱鬧。隨從蔡弘見到石苞時,聲音更咽,卻並未因此攪了雅興,反倒讓場面多了幾分情真意切。
諸葛恪邀請陳濟等人去大將軍府。大夥來到府邸時,只見宅邸十分陳舊。
江南的初夏陽光明媚,景物顏色鮮豔,但這地方雨水多,時間稍長的建築、便容易露出陳腐古舊的模樣,陽光下反襯得更加明顯。
諸葛恪當眾說道:“陛下崇尚簡樸,建業城的建業宮年久失修,陛下仍不忍耗費民力。吾等當以陛下為榜,將民力用於國事。”
諸葛恪本是琅琊人,口音已經變了,不過語速稍慢一點,陳濟這個南陽人仍能聽懂。
陳濟讚道:“吳國君臣有雄心壯志,教人傾慕。”
於是諸葛恪請陳濟入內,引到了一座涼快的敞廳中。這時大多官吏、隨從便未進來,只剩下了一些重要的人物。
陳濟先是客套了一番,說是兩地風俗法度不同,自己順流而下來得很快、來不及詳細瞭解,若有冒犯的地方,請諸葛將軍提醒包容。
其實大家都是北方、中原地區遷徙出去的人,即便分屬兩國,風俗習慣也不會太大差別。但陳濟這麼一說,便奠定了友善的氣氛。
諸葛恪聲稱,他與南方不同部族的首領來往過,差別更大,君侯不必拘束。
果然兩人很快談起了祖籍家鄉的風物,說到後面,都對背井離鄉、家鄉被魏國佔據頗有感慨。
不久前還是魏國人的石苞,更是轉頭望著北方長吁短嘆,傷感之情溢於顏表。
諸葛恪沉聲道:“如今大吳許多人,已把建業當洛陽,消磨了進取之心。大吳諸臣之中,我卻是一心輔佐陛下之人,只待北伐中原建功立業!”
按照之前的瓜分條約,司州以函谷關為屆,漢國理應建都長安,洛陽屬吳國。所以諸葛恪心念洛陽,與漢國的立場並不衝突。
陳濟趁機說道:“曹魏方經內亂,先是司馬懿殺曹爽;後有王凌、秦亮率軍北進,大戰司馬懿,殺入洛陽。內戰時間雖短,已暫且告一段落,不過曹魏諸臣必人心動盪,要彌合其中仇恨恩怨,非一年半載可為。
大漢朝廷遣我出使,正是欲請大吳出兵北伐,兩國同時進攻,東西南北夾擊曹魏,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大事可成矣。”
諸葛恪是吳國的主戰派,立刻與陳濟一拍即合,附和道:“吾亦有此意,天賜良機,不可錯過。如今建業瘟疫已經平息,江陵的朱施然(朱然)上書北伐相中。時機已到,我亦準備上書陛下,意率兵出東關,屯兵濡須水築城,相機奪取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