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平吳策(第2/2頁)
章節報錯
秦亮把手指放到了木案上的地圖上,埋頭細瞧,偶然間不禁又側目看了一下羊祜。羊祜因服喪而賦閒在家,看來並沒有整天閒著!
不久前朝廷把鄧艾調換到東線、估計羊祜也聽說了,畢竟羊耽辛敞等都是朝廷重臣,幾乎什麼都知道。而且羊祜做過大將軍長史、認識秦亮身邊的不少人。
羊祜指著圖上道:「大江南岸的情形與中原不同,其有山水阻隔,屯田地區互不相連。從江陵至長沙;武昌夏口;豫章柴桑(九江);下游建業周圍,一共至少有四大區域,臣已用紅顏料在圖上勾畫。因東吳控制大江水面,以大江水路相連,便可來回溝通馳援。」
他話鋒一轉,「但吳國各地以私兵部曲為守,進取不足、先於自保。我軍若以優勢兵力,分別進擊威脅此四處地方,敵軍諸將必各自為戰、無法統籌。彼時我朝則可以抓住戰機,區域性形成以眾擊寡之勢,一舉突破,大勢可成!」
今日羊祜提出的方略、與幾年前大抵一致,可見他對東吳的關注研究,並非一朝一夕。想來也是這樣,當年西線郭淮還活著,又有陳泰鄧艾等人在那邊耕耘,羊祜想要有所建樹、東線反而更有機會。
秦亮的目光掃過荊州方向,又問道:「從何處突破?」
羊祜毫不猶豫地指著江陵:「荊州離建業最遠,吳軍增援都是逆流而上。孫仲謀薨,權臣孫峻等人更易猜忌此地吳將,守軍可能只有三萬人左右;且老將朱然去世之後,至今沒有大將能統領荊州諸部。因此臣剛才言稱,伐吳之事越早越好,明年正是良機!」
秦亮拖長聲音「嗯……」了一聲,不過依舊忍不住點了一下頭,實在是因為羊祜的看法、正好合乎他的訴求。
羊祜舒出一口氣道:「臣從親友口中聞知、諸葛竦所言,其父諸葛恪正要推舉陸抗、前去都督荊州諸軍,但諸葛恪忽然被孫峻殺了,可謂天助。」
果不出其然,羊祜對很多事都不關心,但有關吳國的事、他會留意打聽,連諸葛竦的訊息也有所耳聞!
秦亮隨口道:「陸抗確是一代名將。」羊祜又立刻贊同道:「其父乃名將陸遜,另外從正始間江陵之役(魏王淩統兵)觀之,其增援路線、出擊方向都極為有見識。魏將韓觀雖老邁,卻是防守軍寨營壘、且倍於陸抗部,竟被大破之,實令人驚歎。」
想到羊祜舉薦的王濬,秦亮覺得他是識人的。不過對於陸抗、倒不需要羊祜提醒,秦亮本來就知道這個名人。
羊祜接著說道:「諸葛恪雖好大喜功,卻有大戰經驗,並有容人之度、識得良將,丁奉、陸抗皆受諸葛恪器重。孫峻殺諸葛恪,使推舉陸抗都督西線之事未成,我軍正應趁此情況、早日出兵!東西全線伐吳之時,可以王士治東出西陵、杜元凱進逼江陵,兩面突襲,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秦亮忽然道:「我欲親征江陵,以保成功。」
羊祜頓時微微一怔,不禁沉默了一會,他轉頭看了一眼門外、緩下語氣道:「今大舉調兵,極易叫東吳發覺,吳國部署仍有可能變化。江陵城堅,如若無法及時攻破,便不
利陛下之威名。但伐吳大事、即便一次未成,我朝尚可再次用兵。」
叔子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當年王彥雲十萬大軍攻打江陵,重型投石機什麼都有,仍然幾個月都沒打下來!只要打不下江陵,那隻能退兵了……從襄陽附近到江陵那邊,中間數百里無人區,沒有江陵就沒有立足點,糧道太遠無法久持。
但秦亮想好的事、不太願意輕易改變。何況他依舊認為,此役的勝算比較大,江陵再險、畢竟在平原上,能險過劍閣關嗎?
他本想說一句、會慎重考慮叔子的建議,如此了事;不過他看了一眼叔子,想到受禪即位之前、叔子曾為他謀劃人事部署,遂改口道:「伐吳我已決定親征,但若諸將拿不下江陵、而影響全域性,同樣對我的聲望不利。既然如此,不如親自去打江陵,可能還多幾分勝算。」
君臣二人對視了一眼,羊祜垂目沉思稍許,終於緩緩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