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大將軍獲得宏大的滅國之功,要該怎麼收場?許多人表現得也很淡定!因為大將軍秦亮、早已是大權在握的朝廷輔政大臣,不至於回來後就開始動亂爭鬥,搞得雞犬不寧,或是殃及池魚!

只有夏侯玄等少數人,似乎心事重重的樣子。

其實他們自始至終都明白、一旦秦亮據有滅國之功,事情十分嚴重。但是夏侯玄等人、在秦亮發動伐蜀戰爭之時,甚至直到聽聞劍閣戰役的訊息之前,顯然並不認為、魏軍竟能直接滅掉蜀漢!

從出兵到現在,也就三個多月時間而已。不怪他們心裡準備不足,甚至當堂把情緒流露到了臉上。

然後神色凝重的人都沒有吭聲。在東堂這種地方、言論多少得上臺面,夏侯玄能說什麼?難道反倒要怪秦亮、不該滅掉蜀漢國嗎?

郭太后待到大家道賀得差不多了,張歡他們也展示過了畫,她便開口道:“兩天後大朝,卿等來賀陛下罷。”

大臣們遂一起稽首道:“臣等謝恩,請命告退。”

郭太后在眾侍從的簇擁下離席,走後側門出東堂。

一早的朝會好像沒有進行多久,不過結束之後、太陽都已經升到宮室重簷上了。郭太后剛走到簷臺上,東邊明豔的陽光便灑落在她的蠶衣上,她抬頭看了一眼,終於暗自舒出了一口氣。

她當然知道,秦亮伐蜀的危險與艱難。否則在此之前,滿朝文武得知朝廷要對蜀用兵,也不會有諸如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之類的言論。尤其是劍閣之役,秦亮奮不顧身親率前軍作戰,沒有退路,非常冒險!

所以郭太后每次臨別時,總會叫秦亮當心保重。

不過她清楚,秦亮須要那麼做,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就像在揚州起兵、彷彿以卵擊石一樣,不為不行!

郭太后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嘴上說再多、也於事無補,光說有什麼用,自己又沒法直接給他!她每次叮囑、也只得適可而止,倒好像客套話似的。其實郭太后是真的想那麼說,掛念之心、便是字面意思。

但無論如何,現在總算是過去了!郭太后也終於可以安下心,慢慢等待他回來。

好在秦亮的付出與冒險,並非沒有回報!

若非秦亮的所作所為,在朝廷裡有了極大的威望與威懾力,士族大臣們肯定不願意認可、秦亮那樣出身的人!就像先前郭太后坐在正位,人們在下面稽首叩拜,看起來是她處於尊位;不過實際上、反是郭太后忌憚他們。

公卿們也根本不會把她一個太后放在眼裡。諸臣接受她的詔命,乃因大將軍秦亮的承認,不然新的司馬懿、曹爽必定會跳出來,宮裡現在還有什麼實力壓制權臣?

因此今天收到了蜀漢國投降的訊息,郭太后自然十分喜悅!她只不過是剋制住了情緒,不然在東堂上便會笑出聲。

……朝臣們也都走到了太極殿庭院裡,三五成群地陸續朝閱門那邊走。一起從南邊離開庭院之後,大夥才會分道揚鑣、各自回當值的府寺。

其中幾個九卿官員走在一起,宗正秦朗忽然說道:“滅國之功,朝廷應該給大將軍封個公爵、還是王爵?”

數人頓時相互對視,光祿勳鄭衝抬起頭,朝走在前面的車騎將軍、領軍將軍等觀望了一下,嘴唇動了一下卻未開口。

太常羊耽轉過頭看了一眼鄭衝,痛快地把話說了出來:“此事須陛下出面,而今則應先聽太后之意。”

現在大家只要照規矩做事、說話就行了,品行操守上便過得去,沒什麼可擔憂的。鄭衝不就是想說這樣的規矩,有什麼不能言語?

果然鄭衝附和道:“羊公言之有理,封王賞爵乃皇室恩惠。”

秦朗的情緒似乎仍未平復,當即感慨道:“不到三個月,便能突破劍閣之險,攻滅了蜀漢國。幸得仲明生在魏國,不然像畫裡那樣、跪在地上哭的人,指不定是諸公!”

他這麼一說,幾個人便能立刻想象出畫中的場景。不過秦朗是太祖養子、竟看不出一點憂慮之色,終究還是姓秦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