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世的歷史之中,這場被稱為奈瑞瑪桀大捷的戰役,被主流觀點視為恕瑞瑪部族正式騰飛的起點。

但在實際上,恕瑞瑪部族在獲勝之後,他們所面對的局勢,依舊相當嚴峻。

哪怕殺死了那個“法師之神”,並趁勢反擊,奪取了建到了一半的古奈瑞瑪桀城,附近的其他部族也在戰爭之中消耗巨大,但恕瑞瑪部族此戰之後也幾乎再無餘力。

三千人規模的部族,就算是在卡爾亞的精心算計下摘了桃子,但戰後也損失了接近七分之一的人口,雖然四百人在這片地方的大部分部族而言,不過是毛毛雨,但對恕瑞瑪部族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傷筋動骨。

此戰之後,恕瑞瑪部族亟需休養生息。

但休養生息可不是嘴上說說的那麼簡單。

在死亡之海中的時候,恕瑞瑪人向來是靠著幫人打仗而生,隨著人數增加也漸漸有了點放牧的手段,可如果說到種植、說到更多的經營,那幾乎都在靠著卡爾亞一個人撐著。

而現在來到了恕瑞瑪河的河畔,恕瑞瑪部族好不容易佔據了一個還算安全的落腳點,接下來想要繼續發展狀態,粗略的放牧顯然是不夠的。

至於給人做僱傭兵的老本行……

這裡別的部族可沒有花物資僱傭外人的習慣,大部分的時候各個部族更喜歡用自家勇士和麾下奴隸組隊出擊,有戰鬥力,也比較便宜。

除此之外,也許搞商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問題在於,恕瑞瑪人和當地人語言不通,此時只有包括卡爾亞在內的少數人能聽懂當地人的語言,這種情況下搞貿易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如此局勢下,卡爾亞和瑟塔卡從夜深人靜談到了天色漸明,終於確認了恕瑞瑪人接下來的主要學習方向。

種植。

和死亡之海內不同,恕瑞瑪河沿岸由於其得天獨厚的環境,種植業此時已經頗有些規模了。

不過,在種植方式上,當地人的手段還是非常粗獷的——他們往往會在恕瑞瑪河的某一處掘開口子,引水漫灌一片岸邊泥土,然後等待水勢褪去後,再於開口處壘上堤壩,於河水漫灌之後的地方種植作物。

這種種植方式在卡爾亞眼裡,已經不僅僅是“暴殄天物”可以形容的了。

在用斯卡拉什同下遊的部族換取了一些本地作物的種子之後,卡爾亞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水利規劃的工作之中。

他要在奈瑞瑪桀城的周圍,開闢出一片可以持續耕作的土地,並且制定恕瑞瑪的灌溉工程標準才行!

與此同時,恕瑞瑪部族在經過了內部討論之後,一致決定釋放法師之神的所有奴隸,並將其中願意加入恕瑞瑪部族的人納入到部族之中——也許在別的部族眼裡,接受奴隸成為族人是一件很丟人、很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對於出身自死亡之海沙漠、由被遺棄者組建而成的恕瑞瑪部族來說,接納落魄的外來者幾乎已經算是一種傳統了。

透過這種手段,恕瑞瑪部族的人口獲得了大幅度增長,在趕走了不願意留下的奴隸(其實沒有幾個)之後,人口膨脹到了五千人。

人口翻倍對絕大部分的部族來說,都是非常致命的,因為這很容易造成內部的動盪。

可是恕瑞瑪顯然不在這“大部分”的範圍內——在死亡之海靠著撿被遺棄者發展的恕瑞瑪部族此時有著無比驚人的包容性和接納能力。

再加上作為絕對領袖的瑟塔卡和卡爾亞有著絕對的威望、部族的規模也比較小,對於恕瑞瑪部族來說,人口翻倍就是力量翻倍。

在此期間,古恕瑞瑪語的主體開始逐漸形成。

規劃了灌溉標準之後,卡爾亞用附近河畔生長的植物纖維,製造出了原始的紙張,束毛為筆,第一次將恕瑞瑪的語言落實為了有清晰意義的文字。

當時的古恕瑞瑪語詞彙量並不多,而且語態也非常原始,但為了完成這個工程,卡爾亞還是帶著人幹了整整三年。

每一個字的確認,卡爾亞都需要詢問上百人的意見——文字不能生搬硬套,不符合恕瑞瑪人的思維習慣的話,沒人會使用一種彆扭的文字。

所以,初代的古恕瑞瑪語在很多方面都頗有些象形文字的意味,哪怕卡爾亞為了便於記載,對複雜的圖案做了改編,使之更加簡單、更加便於書寫,但大體上說,這一代古恕瑞瑪語還是力求大部分的“字根”能讓人一眼就看懂其中的意義。

……………………

除了規範語言和文字之外,卡爾亞還需要進行農業實驗,為恕瑞瑪人的種植和灌溉提供農業支援。

卡爾亞對於農業其實知道的並不多,實際的種植經驗更是少得可憐,甚至下游很多別的部族之人都比他了解怎麼種植當地流行的野麥。

但沒吃過豬肉總歸見過豬走,在如此原始的農業條件下,卡爾亞的很多非常簡單的想法,都能給農業帶來跨越式的進步。

壟作。

輪作。

堆肥。

由於威望足夠,恕瑞瑪人願意按照卡爾亞的要求嘗試,所以卡爾亞能搜腸刮肚地將自己想到的一切方式都搬到奈瑞瑪桀,將其拿出來試試看。

這些方法之中有的很成功,比如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