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趙九州忽然又點點頭。

蜜蜜忙把鏡子又收起來,裝作認真地繼續聽朱星峰用很快的語速,說著她越發無法理解的話。

朱星峰講課的速度,真的很快。

教科書翻開一頁,上面的知識點,隨隨便便幾句話,就一下子帶過去了。

不過這並不能完全怪他。

因為學術院的講課效率,就是這麼高——在全世界範圍內,學術院一開始的設立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軍事用途。理論上的東西,大概有個印象能初步理解就行,學術院真正要培養的人才,還是那種能快速投放崗位上,為軍事專案提供直接幫助的人才。

比方各種軍事工程建設、軍事機械的設計和工藝,等等等等,起初是為了能在和怪物的戰鬥中活下來,後來又變成為了搶奪地盤、保護自身,再後來就是盟堂之間的吞併與反吞併,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白銀盟也好,其他盟堂也好,學術院只有理、工、醫、軍四個一類專業,直到近一百年來,全球的政治和軍事格局相對穩定下來,各盟堂都出現了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學術院裡的文、法、政、經、教乃至藝術類這種專業,才逐漸增加。

甚至個別學術院,已經有了兩者平分秋色的苗頭。

而唯一一如既往保持的傳統,就只有“講得快”這一點。

可這一點能保留下來,實際上,道理也是一樣的。

學術院短短兩年課時,如果講得慢一些,可能就要拖到三年、四年。

對那些已經進入學術院的人來說,絕大部分人,原本也就不是為了學手藝報效盟堂去的,而只是想拿到那個憑證,好在今後的日子裡,能更順利地繼承家族的衣缽。

所以學不學得會、學不學得精,對哪怕是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來說,也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抓緊度過這兩年的時光,抓緊被分配進體制,抓緊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利益。因此在上下兩頭的共同選擇下,全世界的學術院,至今都維持著兩年的學制。

只有那些真正意義上頂尖聰明的學生,才有可能在這兩年之內,就掌握很精深的理論,而絕大部分人,只能在被分配到技術崗位後,依靠年復一年的自我摸索和民間的“師徒制度”,才能真正獲得足以賴此為生的技能。這個過程,短則五六年,長則十來年。

全世界各地,各行業都如此。

以徐家的機器人制造產業為例,工廠裡的那些工程師們,彼此之間幾乎全都有著師承關係。

日常稱呼,就是師父、師孃、師兄、師姐……

一些隱秘的理論,也就是傳說中的秘方,從來不會出現在課本上。

只會在他們內部流傳。

但反過來講,也正是因為如此,人類世界的科技水平,反倒提高了。

——因為效率真的很高。

純純粹粹,是極少部分的天才,以集中化的制度,高效地產出一篇又一篇精深的理論成果,並且在地方資本和盟堂軍事力量的推動下,快速投入應用研究。

至於其他那些進學術院鍍金的渣渣,這些人不管考幾分,總歸都是不影響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程序的,在盟堂的管理者看來,就當養豬求穩定好了。

等打起仗來,還能派上前線當炮灰。

畢竟是為軍事任務服務的學術院嘛,畢竟是軍政一體的體制嘛……

你們這些小家族、平民家庭的年輕人,佔了便宜,就該承擔責任和義務的。

而同樣是鍍了金的大家族的孩子——

請問戰場後方,要不要人主持大局的?

要啊?

要就對了……

所以總而言之,學術院講課速度快的傳統,實際上就是整個社會利益妥協的最終產物。

所有方面,全都達成了在統治者看來,最完美的平衡。

只是相比起其他老師,朱星峰講課的速度,還要在那個強度上,更快上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