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他還算明事理。笑著說道:“如果家中有小輩是得用的,可以來找我爹,到時我會安排。”

霍二淮三個兄弟都有兒子,三房兩個兒子,霍玄在廣豐水裡也當了管事,常跟船四處走,已練歷得不錯,能獨擋一面了。霍蒼在作坊的學堂裡,不久也可以安排做活了。

四房的兒子比安安只大兩歲,而大房兩個兒子一個已成親,一個還在家。

霍大秦有些失望,而霍三河兩個兒子得霍惜照顧,心裡感恩,並不多話。

霍大一聽忙說道:“如今家裡已經好過不少,有你爹幫襯著,大房也有自己的生意,三房也有自己的船,四房清兒還小,也不到可以做事的年紀。”

霍四畔不滿,“爹,你看安安都在內城的書院讀上書了,要不把我家清兒也送進京城來吧,就住在二哥家,也跟著安安一起去書院。爹,你不是盼著家裡出個讀書人嗎?”

安安聽到四叔說到他,挺了挺身子。又聽不是說他的事,又軟了身子,都著嘴靠在霍惜懷裡。

霍惜好笑地在他臉上捏了捏。

霍大聽到四兒子的話,心裡一動。看了安安一眼。他當然知道京城的書院跟家裡的書塾不能比。

霍二淮見了,張了張口,被楊氏暗中擰了一把。

把四房小的接過來,那四房是不是也要賴過來?三房在商號裡有工作,四房孩子在家裡住著上學,那大房呢?是不是也要安排?到時是不是一大家子都要住過來?

霍二淮看了她一眼,閉了嘴。

方氏看到了,對楊氏很是不滿。

“你那是什麼意思?家裡富貴了,看不起我們了?孩子讀書是多好的事,也是京城條件好,四畔才張口。怎的,你當伯伯伯母的,這點忙都不想幫?你請一個廚娘一月工錢就三兩,還負擔不起你侄子上學的費用?”

楊氏心中生氣,但也不好反駁方氏。

霍惜看了她娘一眼,道:“安安也是因為近便,才在內城進學。霍清還小,不好離了父母。爺爺還是在家鄉幫著找一間書塾,等他開了蒙,將來若書讀得好,就讓爹孃把他接進京來。”

楊氏一聽,立即直了直身子,“正是,這城裡的孩子兩三歲就開蒙了,到了學堂,都能跟得上,要跟不上起了厭學的心思,反而不妙。若將來清兒是個能讀書的,我們就接他來京裡讀,只要他肯讀,我們做長輩的砸鍋賣鐵都供他。”

還是她女兒心疼她向著她,自己養的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心中生暖。

方氏不滿,鄉下跟京城能一樣?

還想開口,霍大便說道:“那就這麼辦,現在家裡也不缺銀子了,回去就讓清兒上學堂去。若是讀得好,也進京來沾他兄姐的光。”

霍四畔計劃泡湯,心中不滿。但面對身份已不同的霍惜,他又不敢再念叨。

霍大秦倒是在家裡做慣了主,他老爹老孃也多有倚仗他,此時他倒是想再說點什麼,但對著國公府的大小姐和世子,也不好再說讓人不開心的話。

這樣的關係,別人求都求不來,他也不敢惹怒了這倆孩子,斷了這麼好的高枝。

於是,一家人看著還算和樂,聊著一些家常,直到張輔上門。

張輔是頭一回見到兩個孩子養爹家鄉的親人,對這家人心存感激,在霍家陪著他們用了飯,和和氣氣地與他們話家常。

讓霍大等人受寵若驚。

“莫拘束,二淮兄弟養大了我一雙兒女,文弼感激在心,無以為報,將來若是用得著,只管開口。兩家就當正經親戚走動。”

“好好,好……”

霍大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