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過了兩天,霍惜和沉千重已擰定了作坊工匠們的福利。

時下的人讀過書的並不多。主要是讀書耗費多,供不起。

知道讀書能改變門楣是一門事,但吃不飽飯的人,願意勒緊褲腰袋餓著肚皮,供孩子讀書的也沒幾個。

霍惜和沉千重商量了,要請個先生來教作坊工匠們的孩子讀書,一家一個名額。以此來增加工匠們與自家作坊的粘性,和忠誠度。

於是便在瓊花巷裡找了個數試不第的秀才,在扇坊裡闢出一間課室,置了些桌椅,採買一些書本筆墨,如此也就成了。

報名者踴躍。

不止是扇坊,就是女工作坊裡的女工們都把自家的孩子送了來。

老翁頭的小孫子圓輕,李婆子的孫子虎子,婁青瑤的女兒囡囡,有慶,初一都送了過去,香草、夏荷只要有空也跑去蹭課。

作坊免了這些孩子們的束脩,書本和筆墨紙硯也發了一套,用完就得自己花錢買了。這般一年也用不了幾個錢,有孩子的都往裡送。

家中有兩三個孩子的也想都把孩子送來。

霍惜沒同意。

一為了公平,二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種竟爭的意識。

不要覺得不費力氣得來的東西就不珍惜,而是自己能去上學是擠佔了兄弟姐妹的名額,不學好都對不起家人。

這個小學堂雖只以認字為主,但多的是想把孩子塞進來的。

就是瓊花巷只領活回去做,不在作坊做工的婦人都領著自家孩子來,問能不能收,要不她們按時按點到作坊裡做活也行。

可憐天下父母心。

領活回去做的婦人,都是因為要忙活家裡的活計,要照顧一家老小,閒時擠著一點時間來領活做,貼補點家用。

如今為了把孩子送進去認幾個字,都願意坐班了。

霍惜翻著女工作坊領活,領報酬的本子,把一些做活穩定,產出比較高的婦人家的孩子收進了學堂。

如此沒幾天,她家裡就堆滿了這些工匠女工們送來的各種東西。

楊氏和鄒阿奶一邊收拾一邊嘖嘖感慨,“都是記恩記情的人啊。”

霍惜心中生暖。

用這麼一招就籠絡了人心,增加工匠女工們的忠誠度,挺好的。

她不過是一月給教書的秀才發五兩月銀,幾十個孩子,每人發一套書本筆墨,一人也用不了一兩銀,如此一年不過百多兩銀,卻得到了工匠女工們的心。

以後作坊出活率怕是還要更高一些。挺好的。

李婆子女工不行,花了一些錢請作坊的女工幫著虎子做了一個書袋和一套嶄新的衣裳。

虎子上學的第一天,早早拉著他起來,給他穿上新衣,背上書袋,看著孫子精神頭十足的樣子,心裡如蜜一般甜。

靠她,她孫子一輩子都上不了學。

如今她孫子竟然能上學了,能認字了。

來回抻著孫子一個皺都沒有的衣裳,不住嘴地叮囑:“在學堂要好好學,用心學,多學些本事將來也有立身的本領,也能養活自己。若不學好,不用主子趕你,奶奶親自把你拎回來。可知?”

“知道了。奶奶你放心,虎子一定用心學。學好本事,將來給主子幫忙!”

虎子可高興了,摸著身上的書袋,小心翼翼的,神情還有點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