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二淮安頓好霍五娘一家,準備去巡視自家的田產,找霍惜說了桑田的事。

“爹準備去嘉湖咱家桑田那邊,找蠶農要些蠶種回來。莊子坡地上都種了桑苗,等蠶種拿回來,爹準備讓莊戶們養蠶。”

霍惜點頭。去年在莊子上種桑,就是打算讓莊僕們養蠶的。

“行,那辛苦爹打理了。等爹拿蠶種回來,我再回莊子上看看。爹你看看咱們莊戶裡有沒有養過蠶的,若沒有,再看看附近能不能請人來教,不然到嘉湖請咱家幾個佃農回來教大家。”

“好,爹記下了。對了惜兒,去年咱家桑田收入不錯,莊子上要不要多種些桑苗?我聽說很多人改稻種桑,咱家要不要跟著學?”

改稻種桑,霍惜知道。

太祖立朝的時候,就鼓勵過江南百姓改稻種桑。

當初王朝初立,國庫空虛,大臣們見養蠶是種糧的數倍產值,就提議改稻種桑,以充盈國庫。

當時就規定,田十畝,需有一畝半種桑,三畝種棉。且朝廷會給予稅收上的優惠。

但那會剛結束戰亂,老百姓們內心惶恐,擔心沒糧吃飯,知道桑田收益高是一回事,但真正實施的也多少人。

到時沒糧吃飯,錢都買不到糧食了,要那麼多錢幹嘛。

而如今國朝已現太平之相,一畝稻田最多不過產谷四石,而一畝桑田,養一回蠶可收近一石的蠶繭。

一斤蠶繭賣一百文,這就已經十兩銀子了。

若剝成生絲賣,則一斤絲是一斤蠶繭的五倍價。

三斤左右的蠶繭能出一斤生絲。而如今江浙地區一年能養三到四回蠶。扣除成本人工及桑稅,一畝田至少還能落個二十兩銀,比種一畝地產值高多了。

改稻種桑的百姓不在少數。

去年霍家三頃桑田,光自家收的租子,賣生絲就能得八千兩銀子。她還跟佃農約定,佃農們得的蠶繭和生絲都只能賣回給她家。這又多收了二百多石生絲。

加上與她家交好的漁戶們家裡得的,廣豐水在外採購回的,去年她收了近一千石生絲。光賣生絲,她就不少賺。把生絲織成絲綢賺得更多。

霍二淮心動,她理解。

想了想,說道:“爹,咱家手裡三頃桑田,已經不少。兩個莊子咱也種了不少桑。稻田還是留著種糧食吧。”

霍二淮連連點頭:“你娘也是這麼勸爹的。說咱不管多有錢,若沒糧吃,有再多錢也無用。爹懂。爹就是知道你要出海,想著你可能缺銀子用。”

霍惜心中感慨。

朝他笑笑:“不用擔心的爹,出海的銀子不缺,咱糖坊賺的也不少。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該種糧食還是要種糧食。”

“好,爹,知道了。爹這就回了,到莊子上要安排追肥的事,過兩天爹還要領人去嘉湖拿蠶種。這些天就不能進城來看你和念兒了。”

霍惜點頭應了,挽著他的手,送他出門。

父女倆說著改稻種桑的事,朝中也在議論這個事。

戶部尚書可能是看著嘩嘩的銀子往外流,庫房裡出的多進的少,急得嘴角起燎泡。向永康帝抱怨銀子使得太兇了。

有官員就向永康帝建議,不若江南地區改稻種桑。

如今誰都知道桑田收入高,比種糧划算。如今又開了海禁,那番商們最喜歡衛朝的絲綢,不惜萬里,也要運回國。而本朝還因為產量太少了,對絲綢的交易做了種種限制。

若能改稻種桑,絲綢多了,國庫也能充盈不少。

有人同意,就有人不同意。若江南都改稻種桑了,江南百姓吃的糧食要從哪裡來?

“可從湖廣地區調派。”

“那江南百姓豈不是要吃高價糧?”一想到每年要多花好多銀子買糧,那俸?低的官員心疼得直抽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