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些天,他睡覺時都不敢睡得太死,生怕半夜三更時,被人蒙了腦袋,然後莫名的被打上一頓。

因此雖然張懋從來沒有在吃喝上虧待過他,但是在一幫子原本的好友注視下,解縉卻沒有吃過一頓好飯,這也是趕巧朱瞻基來了,解縉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一個機會了。

所以在見到朱瞻基後,立即就申請了一桌子酒菜。

“太孫,我和你說……”

解縉一手抓著一隻燒雞,面對朱瞻基時也不顧及自己的形象,喝了一口酒,又啃上了一口雞腿肉,艱難的嚥了下去,然後露出一臉的舒坦表情道:

“這些東西,都是我按照您的吩咐,讓他們從《永樂大典》中摘錄下來,然後重新整理出來的東西,都是十分適合用作小孩子啟蒙的內容。”

朱瞻基沒有去聽解縉的話,而是仔細的一頁頁翻閱手裡的書籍。

這些東西有些是他看過的,有些也是他沒看過的。

不得不說,解縉提供的名單,也都是有著真材實料的人。

他手裡的這本書,無論是內容,還是什麼的,都是十分符合這個時代的語言教育方式的。

文字朗朗上口,道理淺顯易懂。

不過朱瞻基看完後,卻不禁搖了搖頭。

換湯不換藥,就是他對這書的看法。

這個時代的蒙學教育,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三本書:

《千字文》《百家姓》以及《三字經》。

而解縉這些人弄出的這本書,其實說起來和這三本書內容大差也不差。

換句話說,用這本書,和用《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這三本書來做啟蒙教育區別不大。

這樣的書籍放在這個時代做啟蒙教育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這卻並不是朱瞻基想看到的,就拿《千字文》來說。

全文總共一千字,除了一個“潔”字重複了一次外,,其他的無一字重複,意味著學會整篇千字文,便能認識九百九十九個字。

但是這其中的難度其實是可想而知的,有些文字本就極為相似不說,整篇文章雖然對仗工整,但是卻並沒有什麼可以當做識字的規律。

想要牢牢記住每一個字,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去死記硬背。

倒背如流都是基礎,甚至只有做到隨便念出一個字,就能立即準確的想到這個字的位置這種程度,才算是學會。

然後才可以學《百家姓》,《三字經》。

所以別看這個時代什麼社學,義學等等一大堆可以免費學習的學堂,但是真正能夠做到識字的人,卻並不多。

固然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因為一些窮苦人家的孩子,即使有機會入學,為了生存,也只能放棄。

但是最大的原因其實還是所謂的啟蒙教育門檻太高。

就算有老師教,但是也不可能一個人一個字的去教,

如此一來,沒有極高的天分,沒有課後的輔導,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要透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基本也只是空談。

就算努力的,花費數年時間,也是未必能夠將一本區區千字的《千字文》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