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上馬太多事情,朱瞻基也怕自己一個掌握不住,搞不好就會翻車。

既然現在官方的人口是五千萬,朱瞻基也只能用這個數字。

所以朱瞻基想了想,把這件事記在了心裡後,就繼續道:

“夏老頭,一個人一年五斤鹽要吃吧?五千萬人,再加上各種牲口,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消耗,一年五萬萬斤鹽是需要的吧?”

朱瞻基說一句,朱高熾和夏原吉就點一下頭。

特別是夏原吉,作為戶部尚書,對於這些數字,簡直不要太敏感。

朱瞻基說得對不對,他幾乎不用去算就能知道答案。

聽到朱瞻基說到五萬萬斤鹽時,夏原吉才摸了摸鬍子站了出來道:

“啟稟太孫殿下,大明去年僅兩淮及兩浙地區產鹽便超過四萬萬斤,整個大明產鹽一共為十萬萬斤有餘!”

朱瞻基:“………”

好吧,他的估算看來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這就是大明人口明顯對不上號的問題了。

一個人一年吃鹽最多也就五斤鹽,加上牲口,一個人平均下來,最多也就十斤鹽。

也就是說,如果大明真的只有五千萬人口,不算上私鹽,最多也就五萬萬斤鹽也就足夠了。

但是大明一年產鹽十萬萬斤鹽,除了朝廷管控導致鹽價太高外,偏偏還有人吃不上鹽。

很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多餘的鹽去哪兒了?

朱瞻基一邊在心裡記下這些問題,一邊繼續算賬道:“那就十萬萬斤吧,這還不包括各種私鹽,一斤新鹽我將它定價50文,那就是說,十萬萬斤新鹽的總價就是五千萬兩白銀!”

“拋開各種成本,一斤鹽的盈利大約就是四十文,也就是十萬萬斤鹽便是四千萬兩銀子的利潤!”

朱高熾聽著朱瞻基隨口報出的各種數字,將這些數字都一一記在了一張白紙上。

然後又遞給了夏原吉,夏原吉看完之後眉頭緊鎖。

他想的更多,十萬萬斤鹽,賣五十文,所獲利潤就足足超過了四千萬兩銀子。

但是朝廷以往的鹽賣的明明更貴,然而所獲卻不過一千萬兩銀子。

看到這個數字,夏原吉差點把自己鬍子給掐下來一大把,然後咬牙切齒的罵了一聲:“奸商!”

朱瞻基離他不遠,聽到這老頭一口一個奸商,就知道這老頭在甩鍋了。

朝廷鹽稅收入那麼低,其中鬼知道有多少人伸了手,

那些鹽商雖然的確吃的滿口流油不假,但是從紀綱一個人就能看出來,這裡面絕對不止商人在吃。

但是想要一個個去把這些人全部揪出來,且不說現實不現實。

朱瞻基估計就算成功了,朱棣也會去阻止他。

畢竟這裡面絕對很多人都是朱棣上位的功臣。

把事情挑到明面上來了,誰的面子都不會好看。

這也是夏原吉一口一個奸商的原因。

這年頭,從老朱頭開始,商人就是這麼沒地位,出了事,甭管他和商人有沒有關係,商人都是絕佳的背鍋人選。

殺一群商人,貪官鼓了腰包,戶部鼓了錢袋子,皇帝也有了錢去打仗。

簡直是一舉數得!

朱瞻基聽了夏原吉的話,也只是撇撇嘴,也不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