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澤化身也道:「何況我雖理政,只退居幕後,若是寧虛子前輩不放心,我可去位讓賢,請前輩執掌社稷如何?」

寧虛子冷笑一聲,正要分辨,只聽有人淡淡說道:「虞帝是我弟子所殺,虞城百姓亦是我弟子所救,連幽州之厄都是我弟子出了死力,由我弟子執掌社稷神器,哪個不服?寧虛子,死戰之時你不肯出力,如今跳出來倚老賣老,沒得丟了你昆墟派的臉面!」

一位青衣道人大袖飄飄而來,不是天機子又是哪個?

五行宗掌教親至,又是鎮壓此界多年,風頭之盛,還蓋過了昆墟派掌教崑玉,三位長生忙即見禮,連窺性大師都要恭敬合十。

寧虛子心頭髮虛,抗聲道:「原來是天機子道友到了!道友此言差矣,貧道在虞城之戰中也是出了大力的。來幽州之時,貧道先行勘探敵情,道友這位弟子卻猝然發難,待貧道察覺,立刻趕來,絕無怠戰之意!」

天機子與諸人見禮已畢,面上似笑非笑,說道:「貧道聽聞太子被神秘高手所殺?這倒巧了,貧道倒是煉有一種秘術,能回溯宙光之力,就算太子形神俱滅,亦能回顯當時場景,不若用上一回,瞧瞧是何方賊子,竟如此大膽!」

寧虛子立刻被捉住軟肋,氣焰當即消散,無論天機子是否煉有甚麼回溯時光的神通,就算造假也非難事,刺殺太子之事絕逃不過其法眼,只好道:「也罷!便令金照懿去位,回山修

道,再不過問世事!」

天機子笑道:「寧虛子道友懂得取捨,真是昆墟派之幸!」

寧虛子暗恨道:「天機子,你也莫要得意,你滅了五毒教,北邙山定會糾集魔道瘋狂反撲,遲早有你五行宗滅門的一日!」強笑道:「幽州光復,此地已用我不上,貧道立刻迴轉虞城,帶了金照懿回山!告辭!」唯恐再落了顏面,匆匆忙忙便走。

天機子也不留他,任由寧虛子離去,只是微微冷笑,道:「昆墟派越發沒有擔當了,崑玉派了此人出來,真是自討沒趣!」

戚澤化身道:「師尊,萬乘龍君與兩大邪教教主逃入北邙山中,還請你老人家定奪!」

天機子笑道:「幽州一戰,當真痛快,打滅了北邙山氣焰,令得魔道不敢正視我正道玄門!有這許多道友大師助你,還要我定奪甚麼!」

常罡忙吹捧道:「全靠天機子道友神機妙算,引開五毒教主,又於半路截殺,令得魔道亂了陣腳,我等方能輕易攻破城池,逼退萬乘龍君那廝!」

天機子道:「我瞧五毒教主不順眼已久,可惜那廝多年窩在十萬大山之中,不好下手。難得其離開五毒教,與萬乘那廝沆瀣一氣,自要捉緊戰機。不過此事非是我一人之功,聞道友何在?」

只聽一聲冷哼,一道劍光閃過,一位俊逸非凡的少年已然現身蘆棚之外,正是純陽劍派掌教聞叩劍。

眾人忙又起身相迎,忙碌異常。

一時之間蘆棚之上佛光沖霄,劍氣千幻,又有五行之氣朝元滾蕩,更有太陰與天罡之氣捲動如潮,連成一片異象,照的整座幽州城都光輝一片。

城中百姓迭經憂患,見了這般宏大異象,紛紛跪倒在地,口誦道門、佛門真號,稱頌不已。此亦是正本清源之相。

聞叩劍依舊一副臭屁之極的模樣,淡淡說道:「五毒教主早就該死,聞某不過順勢而為,算不得甚麼。」

常罡笑道:「聞道友過謙了!」

戴玉娘道:「萬乘龍君退守北邙山,有猱魃與金甲聖祖以為翼助,更有不少潛修的長生老僵暗中窺視,實在不好攻打。」

常罡道:「北邙山豢養無數殭屍,自煉魔宗式微,已成為魔道第一大派,若能將之摧毀,此界魔道再無大患!可惜!」

正說之間,眾人心頭一動,自蘆棚中遙遙望去,見極北方向,北邙山中,忽有三道通天屍氣升起,或直或盤,接天連地,皆有無窮氣勢!

常罡冷笑道:「這是萬乘、猱魃與金甲三個在向我等示威呢!」

太陰宗亦在北地立教,對北邙山十分熟悉,戴玉娘奇道:「怪哉,猱魃與金甲素來與萬乘不合,為何突然出手,為其撐腰?」

常罡道:「還能為甚麼,唇亡齒寒,那兩個現在不出手,怎能震懾我等,保住北邙山基業?」

聞叩劍道:「能保住北邙山基業的,非是他們三個,而是那頭太乙級數的屍魔!」

常罡驚道:「竟有此事?北邙山中何時出了個太乙級數的屍魔?」

戴玉娘亦是驚駭交加,道:「素來只聽聞北邙山中似有太乙級數坐鎮,難道真有此事?」

天機子道:「聞道友所言是真,北邙山中確有太乙級數的老魔鎮壓,那魔頭便在北邙山最深處沉睡,數千年不曾醒來。但若北邙山有滅頂之災,萬乘幾個定會不顧一切將其喚醒,那便是一場魔災!」

戚澤化身道:「難道因為一頭太乙老魔,便不滅了北邙山?此界已有玄武出世,要不然……」

天機子道:「玄武乃天生太乙,神通無量,亦是此界氣運凝聚,若是那老魔出世,危及世人,自可請得玄武出手。不過玄武一動,障法天那廝也定會行動,因此北邙山之事不可操之過

急。最好是將萬乘幾個引了出來,分頭剿滅。」

常罡道:「茲事體大,我要立刻稟告本門掌教,請他定奪。」

天機子道:「這是自然!不過大天罡門準備多年,只想搬場去域外,重立道統,怕是不想摻和北邙山之事。」

常罡亦明此事,不由得嘆息一聲,隨即正色道:「就算本門不肯出手,常某亦會前來,不滅了北邙山這群屍魔,常某絕不甘心!」

戴玉娘道:「北邙山存世太久,戕害無數生靈,乃此界一大毒瘤,還是儘早剪除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