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搖臂鑽床所鑽出來的孔,孔壁粗糙度在Ra12.5左右,用手摸還可以摸到紋路。

好點的,可以加工到Ra6.3,跟粗銑、粗車差不多了。

如果是Ra2550,跟火焰切割出來的切割面一樣,非常粗糙了。

如果還採用後續加工,採用3D增材裝置就沒啥意義了。

而星海集團的裝置,如果採用LENS,每小時製造效率為2001000立方厘米情況下,就可以達到Ra6.3,如果要求不高,根本不需要再加工了。

如果採用SLM,把每小時製造效率為50100立方厘米情況下,表面粗糙度Ra可以達到0.8!

半精銑和半粗車的狀況了,絕大情況下,不需要再進行後續加工。

就憑以上三個優勢,星海集團的金屬3D增材技術可以說是黑科技了,高出世界頂尖水平太多了,已經可以普遍應用了。

一些急用的小批次產品,都可以採用金屬3D增材技術生產了。

所需要的,只要有3D圖資料就可以。

當然,這個3D軟體必須具備3D切片功能。

所謂的切片,這是因為金屬3D增材生產過程就是一層一層地疊加。

星海集團的AD軟體,新增加的功能,可以支援三維模型到列印成型,擁有增材製造切片軟體的全部功能。

而且,在輕量化設計填充模組中,增加網格、內六角、立方體、鋸齒狀、交叉、螺旋二十四面體等晶格鏤空圖案,並且可根據設定實時顯示已選擇的晶格的元素數量,如角度、節點、體積,孔隙率等,晶格圖案及引數可自主調節,不需要另外設計,設計更快。

也就是說,如果別人偷到星海集團的金屬3D裝置,如果AD軟體沒有增加星海集團的3D切片功能系統,用起來也是非常麻煩的。

軟體與裝置,就是相互匹配。

可以說,星海集團的生產製造能力上升了一個大臺階,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今後,只要是金屬材料製造,不管多複雜的設計,只要是裝置的尺寸製造範圍內,都能夠製造出來。

自從去年6月份開始,先研發軸承、絲桿等核心零部件的特種鋼材,接著伺服電機、數控系統等等,才真正轉入金屬3D增材裝置的研發。

一年多時間,真的很快,也是在星海集團強悍的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上。

每每有新的研發專案,需要用到加工某個零部件時,都要優先進行生產,只要有圖紙,原材料備好,一般兩三天內,甚至一兩個小時內就能加工出來,效率非常快。

除去研發成本,星海集團金屬3D增材裝置的製造成本不算高,估計就是二三十萬一臺就行了。

原材料粉末也是自己生產加工的,假如是不鏽鋼粉末,用不著五六百塊錢一公斤,每公斤150元就足夠了。

也就是說,每加工一公斤不鏽鋼重的零部件,實際成本只需要兩三百元而已。

若能夠大批次製造,成本還會降低,研發成本均攤到每臺裝置上後,綜合成本也不會很高。

別的廠家加工一公斤不鏽鋼成本在250010000元,真正代加工價還要加倍,達到5000元以上,這個價格不是一般公司能夠承受得了。

昂貴的加工價格,加工效率慢,也是阻礙了金屬3D增材技術的發展。

當然,就算星海集團的金屬3D增材裝置牛比,也是無法代替傳統機加工業,只有加工複雜結構產品時,它才有價值。

7月4日,沐陽處理完月初的檔案後,來到金屬3D增材實驗室。

一臺金屬3D增材裝置前,玻璃隔窗內,三個鐳射槍在快速地移動,沒有干涉,槍頭那噴出幾道金黃色的鐳射線。

如果熟悉金屬3D增材裝置,會發現星海集團的裝置在加工過程中竟然沒有什麼火花。

沐陽走進來觀察,裝置旁邊的幾個員工看到他後紛紛打招呼。

“董事長,您好!”

“嗯,裡面加工的是什麼東西?”

一名員工恭敬地回道:“李剛說市場上製造的嬰兒車不怎麼樣,要不太重,要不太輕強度不夠,於是我們設計了一個嬰兒車,骨架和輪轂用高強度鈦合金材料製造,強度足夠,然後再定製一些材料,做成一個可以放兩個孩子的電動助力嬰兒車,送給董事長。”

“哦,有心了,謝謝。”沐陽點頭微笑,“市場上的嬰兒車的確不怎麼樣。”

“嘿嘿,就怕董事長你不喜歡,而且製造成本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