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票價,開始時比動車貴一些很正常,還是會有很多民眾會選擇的,我覺得票價在老百姓的接受範圍。

我記得,動車剛開通時,大多數老百姓也難接受那個票價,但時間長了,老百姓收入提升了,也慢慢能承受每公里四五毛錢的二等座。」

「嗯,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其它阻礙,都可以慢慢地解決,總不能因一些阻礙而放棄好事物。」沐陽的決心更加強烈了。

建造高鐵的最大成本還是線路建設成本,時速350公里高鐵線路造價達一兩億元一公里,如果時速500公里的高鐵能使用同樣的軌道,這個線路造價還是挺划算的。

若是磁懸浮,每公里要兩億多,甚至更高。

高鐵的第二大成本就是車輛折舊和維護,目前的350公里級別的動車一列標準造價,復興號在1.7億元左右,和諧號CRH380B的成本最貴為3.8億左右,CRH380A為3億左右,使用壽命20年。

當然,相比和諧號,復興號是實實在在的「樺國創造」,自主研發製造成本低許多。

其它成本,如人工、電費、維護成本等等,相對線路建設成本和車輛成本來說,就低了許多。

星海集團自主研發製造新高鐵列車,成本也不會太離譜。

仲車等企業已經在製造動車,沐陽並不是打算佔領這個高鐵市場,未來會與仲車合作,把技術授權出去就行,賺回研發費用,他的最終目的還是惠民。

當然,如果出口,這個錢肯定要賺,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沐陽的經濟情況,搞超高階高鐵專案,投資一百億元就足夠了,這大部分投資會用在建造試驗軌道上,相比之下,一部列車樣品花不了什麼錢,就當搞一個大玩具玩一玩,如果試驗成功,普及的話,好歹還能利國利民。

一般企業玩不來這種大專案,投資太大,而且回報週期太長。

經過數年培育,樺國確實已經擁有了動車規模化生產和製造能力,但宣稱的由樺國企業自主生產的動車,關鍵零部件仍從國外進口,只是在樺國完成組裝。

不過,關鍵零部件之一的高鐵軸承,已經被星海集團解決了,不需要再進口。

列車核心技術只有三大部分:牽引系統、轉向架和制動系統。

其中,最關鍵的是牽引系統,其中牽引電機技術星海集團已經具備基礎,但這個技術含量相對較低。

整個牽引系統中,最核心、技術含量最高的是軟體系統,西們子、川崎、啊爾斯通都沒有轉讓這一技術,也佔到一列動車總價的20%—30%。

只有掌握了列車控制系統,才能設定各個部件的引數,才有真正的設計能力,比如修改車寬車高流線等。

同樣的,高鐵製動系統由克諾爾壟斷,核心技術沒有轉讓。

三大系統中籤訂了技術轉讓合同的是轉向架製造,只賣安裝圖紙,不講設計原理,樺國方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在高鐵技術引進中,樺國方創造和讓出了龐大

的市場,但真正在金字塔頂端賺取高額利潤的還是外國廠商,他們透過控制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配件掌握主動權。

高鐵創造了奇蹟,但對於樺國製造業來說,確實個很大的痛點。

那些老外在樺國高鐵上驚呼「樺國速度」,我們還洋洋得意,有不少報道說國家已經能夠自主研製生產了,不再依賴進口。

這句話,也沒錯。

列車的確沒有進口,由仲車等企業製造。但是,核心技術呢?

還是採購別人的。

所以,沐陽要搞高階高鐵,必然要解決核心技術,由進口轉為真正的自主研發。

另外,沐陽也不想放棄真空管道磁懸浮列車,真的做出來並投入執行,別說時速兩萬公里,只要超過時速一千公里,航空運輸真的可以淘汰了。

目前已經有機構在研究這一項技術,但並沒有成果出來。

這個建造和執行中的難題非常多,如何抽氣、如何密封、如何對接和隔離等等,字數不多,但技術資訊量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