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福略思索說:“呃,就以蓉城的那邊的工廠來說吧,我們焊裝匯流排擁有小件凸焊、四門兩蓋、機艙、地板、左側圍、右側圍、主線、調整線等8條生產線,abb焊接機器人好像是14臺,裝置大概是260臺,焊接夾具兩三百副,檢具十幾臺,這個資料我應該沒記錯,這個焊裝匯流排,好像就花了1.3億元左右。”

蓉城工廠在龍泉驛區,是2009年2月份開建的,同年10月28日就實現了生產基地竣工,當天gx7成功下線。

那工廠佔地800餘畝,總共投資了13.5億元,年計劃產5萬輛車,包括衝壓、焊裝、塗裝和總裝四大工藝,塗裝線最貴,接近三個億,其次是總裝線,兩億元左右。

沐陽看李總說得很認真,沒有一點保留,自己感覺有些不好意思了。

當然,他臉皮厚,一會還要商談鋁合金價格,如果說實話,價格就不好談了。

他們的生產線比人家的生產線還先進,自己說貴了一些,其實也沒什麼。

李舒福又說:“我們準備在臨海上一個製造基地,一千多畝地,硬體投資估計3035億元左右,年產能25萬輛車。”這個訊息,很快公佈出來。

喆利集團是一家上市公司,財務透明,李舒福沒必須忽悠沐陽。

沐陽帶李舒福等人在鋁合金車間逛了一圈,讓對方瞭解鋁合金生產情況。

上午生產出一批鋁合金板,杜康還親自去測試板厚均勻性。

出乎李舒福等人的意料,他們非常滿意。

當然,他們還會拿鋁合金板試樣回去測試。

總得來說,星海集團生產的鋁合金板沒有問題,而是非常優異,談判合作裡面都會有供貨要求,如果星海集團達不到要求,也不敢接訂單的。

接下來,雙方回到辦公室商談價格。

沐陽羅列出星海集團的優勢:“使用鋁合金汽車用板的優點不用我再多複述了,各位都是行家。我們比鋁合金汽車用板進口商有幾個優勢。

第一,我們的材料比進口更好,板厚非常穩定,強度比進口的強10%左右,可以節省材料費用;

第二,我們的材料,塑性更好,這點優勢在冷軋時就非常明顯,可以製造更加複雜的結構。

第三,我們產能足,而且是本地生產,你們當天下單,說不定一天內我們就能交貨,要是進口,沒有兩三個月,真搞不定。

第四,正如本地生產,售後服務這一塊,我們肯定比進口商強,你們一個電話,我們售後服務人員很快就能到達貴方工廠。”

杜康笑了下,也很客氣地說:“沐總,你所說的第一點優點,我也認同,但是,我們搞設計的,只要符合設計要求就可以,我們不可能為超出的效能付出更多成本。”

沐陽堅持自己的理由:“杜總說的設計原則我理解,更好的材料強度,設計可以使用更薄的材料,同樣可以節省材料成本。”

“沐總,你說的節省材料成本我不太認可,我們的汽車型號是定型好的,也就是說,不會因材料效能更加優秀而把板改薄,改薄10%就沒有重新設計的意義,畢竟要推翻原設計的話,所有工藝及工裝夾具都要重新做,成本太高,反而划不來。”

沐陽想不到這位杜總說話這麼犀利,而且真是行家,他所說的問題,一點就破。

的確,杜總說得的確如此。

如果只是減薄板厚10%,根本不會推翻原設計。一旦動了板厚,下料工序、鈑金折彎、焊接引數、工裝夾具等都會改變,最重要的是,改變這些工藝及工裝夾具要費很大精力和時間,每輛車省4kg鋁合金,大概是一百多塊錢,十萬輛就是一千多萬元,目前來說,還不划算。

當然,如果是新設計產品,那肯定划算。

“杜總,你不能否定,如果設計新產品,或者你們的老產品也會不斷地最佳化,如果一輛車少用4公斤鋁合金板,生產十萬輛就節省了一千多萬元了。”

“說真的,我寧願星海集團生產的較差一點,符合要求就行了,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好的鋁合金用板。至於新設計產品,太薄的板也不是什麼好事,客戶看到我們的鋁合金板比其它品牌車薄,反而覺得我們質量不可靠。”

“杜總,我們星海集團的鋁合金世界第一,這就是一個噱頭,可以作為一個賣點。”

沐陽親自與杜康商談價格,李舒福也會插上兩句,星海集團這邊,剛來到的楊海進入商談價格。

喆利集團有意合作,實際上,只要價格比進口的便宜,他們就願意採購。

雙方爭論了許久,來回討價還價。

最終,按照目前市場價,星海集團的6009給喆利集團的供貨價為3.45萬元/噸,6010供貨價為3.7萬元/噸,比進口的便宜一千塊錢一噸。如果鋁錠價格有波動,鋁合金板價格也會跟著波動,但一個月只調動一次。

原則就是:星海集團的鋁合金汽車用板,永遠比國際市場價低一千元一噸。

供應商價格有調動,都會通知採購商的。

汽車用板會有許多種規格尺寸,具體規格尺寸的價格,沐陽和李舒服不再細談,他們只談大方向價錢就行。

這個價格,比李舒福預期的便宜四千塊錢一噸差異比較大。

如果沒有進口的便宜,喆利集團根本不願意更換供應商。

按照喆利集團年約十萬輛車使用鋁合金汽車用板,大概需要4000噸,6009和6010需求最相差不大,各需求約2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