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二保焊機進展、員工級別劃分方法(第2/3頁)
章節報錯
p5=工程師(畢業五年以上本科生、畢業一年以上的研究生)
p6=高階工程師;p7=專家;p8=高階專家(莫秋)
p9=研究員(汪海、費飛)
p10=高階研究員;p11=科學家
p12=首席科學家
p13=沐陽
技術部目前共有72人,其中p9研究共2人,p7和p8專家共4人,p6高階工程師共12人,p5工程師共26人,p4助工共25人。
同時對應p級還有一套管理層的機制在:
&n1=p6 主管
&n2=p7 經理(生產副經理、質量經理)
&n3=p8 資深經理(生產經理、技術經理)
&n4 =p9 總監(副總張蕭峰)
&n5= p10 資深總監(周晨、楊海)、子公司總經理
&n6 =p11&n7=p12 集團ceo
&n8=p13 沐陽】
沐陽繼續說:“工件圓度誤差有多大?要知道,焊槍離工件的高度變化,電流電壓可會變化的。”
一名p6高階工程師回道:“我們就是考慮到這點,選用的工件,圓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鈑金滾圓機那邊的師傅有些抱怨了,還說要求這麼高幹嘛,還做幾十件,我們只是說實驗用,按照老闆你的要求來加工。”
“工件測量過了嘛,加工師傅說的話不一定準。”
“每一件都測量過了,符合要求,這是每個桶體的直徑資料記錄表。”一名記錄資料的人員給老闆拿過記錄表。
“嗯,不用看,你們確認過就行,我就是提醒一下。”沐陽回道。
周晨對科研細節一般不發話,他一般找專案組長抓研發進度,哪怕他是博士,讓他深研每個專案那是不可能的。
而沐陽,說他是首席科學家更為合適。
沐陽知道公司情況,知道研發人員太依賴他不是一種好現象,但目前公司就只有一兩個科研專案,而且公司沒有科研底蘊,不依賴他,哪怕給員工頂尖技術資料,如果他都不指點一下,真要等他們搞出合格的樣品,沒有半年一年都搞不定。
市場,可不等人呀。
沒有沐陽,這個沒磨合多久的研發團隊,在國內連一流水平都達不到。
有了沐陽的資料,他們才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如果加上沐陽的指導,他們可以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想靠他們自己研發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產品,那太難了,要是那麼容易,其他廠家也可以。
而沐陽知道自己的角色作用,就是一個催化劑,讓公司的研發團隊加快成長,積累經驗和技術資料,他們想要不依靠沐陽,想獨立地研發出世界一流產品,這個時間,可能需要短則一兩年,長則數年時間才行。
沐陽看到地上焊好的打樣就有二三十個了,問旁邊的測試人員:
“哪個是新焊出來的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