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城,綠園小區。

地下停車場,鄰居碰到沐林夫婦搬東西,好奇問道:

“林哥,你這要搬家了呀?”

“不算是搬家吧,偶爾回來住一住。”

“那你們這是?”

“換個地方住一段時間吧。”

換個地方,還有這種說法?

鄰居聽得不太明白:“你們打算出去旅遊嘛?”

“不是,在鳳凰山那邊有棟房子,過那邊住段時間。”

鄰居聞言,這回算是明白了,鳳凰山呀,那邊不是別墅區嘛,繞了半天,原來是搬到別墅區住了。

“恭喜林哥,原來搬到別墅區了呀。”

“哎,房子太大,打掃起來太麻煩,還是喜歡綠園這種小戶型的。”

沐林淡淡的優越感,從嘴角溢位來,把東西裝好後,啟動保時捷卡宴,留下心裡複雜滋味的鄰居。

兩套房連一起,現在換著住了,有錢真任性。

沐林和馬蘭就搬一些常用的東西到別墅,隔幾天還是要回綠園的,反正也不遠,綠園的綠植要澆水。

現在沐林會開車,去哪裡都方便,閒時候,也會到星海機械公司逛一逛,看到門衛熱情跟他打招呼,心裡挺自豪的。

有個好兒子就是好。

他們來到h城,老家的親戚也會給他們打電話,關係好的,就幫一下,也希望他們過來玩,反正空房子多的是。

也給兩個老人打電話,但就是不願意過來,連出來玩的心思都沒有。

沐陽打算過段時間回老家一趟,兒子給他幾百萬元讓他自由安排,他和老婆想在老家建棟小別墅,一百萬就足夠建一棟很不錯的鄉村別墅了。

兒子說,如果有關係比較好的親朋好友,也可以照顧一下,就像老家的二伯和叔叔家等,但最好不要是以贈錢的方式支援。

贈錢的方式,時間長了會形成依賴性,反而害了他們。

兒子還說到,有些貧困地區,越扶貧越貧困,因為扶貧的方法沒正確,比如花錢修路,沒讓當地人參與,只是僱傭了建築公司去修。

所以,路修好了,當地經濟沒什麼改變,因為當地人的思想沒有改變。

正確的方法是,讓當地人一起修路,是為了改變他們的思想,讓他們知道致富的路子。

另外,老家的路、破舊的寺廟、家族的墳地,都可以捐錢買材料,讓大家參與修建,專業的交給建築公司就行。

兒子還說,等時機成熟了,打算在老家投資幾家小工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沐林覺得兒子考慮得非常周到,自己富裕了也要考慮到衣錦還鄉,光自己富裕,卻忘記以前對自己家好的親朋好友,這很不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不能忘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