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主宰朝堂的有勳貴、有外戚、有太監、有武將,當然也有讀書人。但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文武並進。講究的是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而且往往武還在文之前。

無論是大一統的漢唐還是分裂的南北朝、五代,華夏民族從來都是武德充沛的。整天以文人形象出現的大名士謝安親手調教出了北府兵,打出了千古流芳的淝水之戰,避免了漢人第一次徹底淪亡的危機。

就連以書法家之名被世人盛讚的王羲之,他本人的官職也是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是不折不扣的武官。類似的例子實在是不勝列舉,三百天三百夜也講不完。

也就是說,在宋以前的華夏政壇中執一時之牛耳者,大多都十分能打。這些人無論出身是讀書人還是勳貴外戚甚至太監,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那就是武將。

可以稍微誇張一點說,宋朝以前的華夏,是武人,或者至少,是文武並進者的天下。

但武將們掌權後,對皇權的威脅巨大,這一危機,最終集中爆發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武人逐漸不再得到信任。到了宋太宗之後,武將徹底地被排擠出了國家的核心權力層。

別說宰相這種文官不許武人出身的人做了,就連主管軍事的樞密院,也不允許武將擔任樞密使這樣的最高職務。唯一的例外是宋仁宗時期的狄青,在屢立戰功,樞密副使一職實在無法表彰其功績的情況下,群臣才勉強同意讓他出任樞密使。

但他在任僅僅四年,期間受盡了文官集團的排擠和汙衊,最後,因為京師發洪水,狄青為了避水災舉家躲進了附近的寺廟中臨時居住,便被文官們借題發揮,說他居住在佛殿之上,居心不良,想要做趙匡胤第二,最終迫使宋仁宗罷免了狄青的樞密使之職,將他貶出京城。

武將們的時代過去以後,便迎來文官時代。因為宋朝的官家們發現,文官除了貪點錢,搞點結黨之類的事情外相當地安分。

事實也如宋朝官家們想象的那樣,由於文官們都信奉儒家思想,因此皇權在文官時代裡得到了空前的強化。自宋以後,華夏再也沒有發生過諸如王莽、安祿山一類權臣篡位的事情了。

但其實,文官同樣有著權力野心。只是相比武將,他們傾向於用更和平、更隱秘的方式來攫取皇權。

不過,本著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宋、明兩代的帝王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文官作為協助自己管理天下的助手。

這是一個比爛的結果。皇權旁落給武將,皇帝會死;皇權旁落給文官,皇帝只會被掣肘。所以歷史發展到明朝,形成了用文官幹活,用太監、廠衛來監督文官的這樣一套政治運轉體系。

陷入這個體系中的皇帝,雖然十分警惕文官侵犯自己的皇權,但卻又必須依賴文官來做事,所以不得不放權給文官。

雙方就這樣鬥來鬥去,遇到英明的君主,則皇權佔優,遇到昏弱的君主,則文官集團佔優。

就是吃準了皇帝離不開他們,所以明朝的文官才那麼的肆無忌憚,甚至把被皇帝廷杖當作了一種殊榮,前赴後繼地加入到和皇權鬥爭的事業之中。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皇帝,那確實拿文官沒辦法,無非是殺一批,再重新選一批而已。最終還是要依靠文官,所以不得不妥協。

但朱由檢可不是普通的皇帝。

其他皇帝除了文官無人可用,朱由檢可以用玩家呀!

其他皇帝不願意大權徹底旁落,但朱由檢必須當個吉祥物,只是把權力給誰的問題。

所以,朱由檢才想出了讓玩家們假裝逼宮這麼個餿主意。他就是要重現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幕。

文官們想要皇權?對不起,我的皇權我扔了。文官和皇帝本就是一體,文官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的授予。那現在權力來源沒有了,你們這幫文官說出花來有什麼用?

對抗消費主義的最好武器就是沒錢;對抗文官竊取皇權的最好武器就是沒有皇權。

抱著這樣的主意,朱由檢假意對文官們的奏摺照單全收,一律表示非常同意、非常支援,等御營班師回朝就立即照辦!

如此一來,雖然宮裡依然不停地收到無數奏摺,但好歹沒有出現什麼大的亂子。

另一邊,收到系統郵件的玩家們,開始興奮地摩拳擦掌。雄赳赳、氣昂昂地向著京師開拔。

他們早就看這個腐朽的朝廷不爽了,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不光是貪官汙吏,連著崇禎一塊兒砍了最好。但是看任務這百般強調的架勢,估計動了崇禎的話估計真得封號了。

現在《重返大明》這款遊戲已經名聲在外,討論和熱度都相當地高,測試資格是有價無市,根本買不到,要是失去了這次機會,估計就再也沒辦法弄到賬號了。

這一路上,最為莫名其妙的就是李巖了。他的父親李精白曾任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因此他對明朝的朝堂官場十分熟悉。

公然殺死大將還收編對方的人馬,這已經是相當於謀逆的大罪了,不僅是原味饅頭,所有御營中參與此事的中高階將領估計都得誅九族。

還有自己這些原“闖逆賊兵”,雖然自己和明軍一起與清軍浴血奮戰了,但自己並沒有臣服於明朝,理論上依然是反賊。

但是原味饅頭等人不僅沒有替他上表陳情,而且還要帶自己一塊兒回京。先不說他自己的安危,私自結交闖逆反賊不報,這條罪名也足夠御營再多死上幾次了。

但是御營上上下下,似乎人人都對此滿不在乎。普通士兵不懂官場之事尚且能夠理解,可是難道連軍官都不懂嗎?

他看著這些興奮的御營將士們,幾次抽自己的耳光懷疑自己是在做夢。但紅通通的巴掌印和疼痛感都告訴他,他沒有在做夢。

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只好把這一切當成是明軍將士自知必死無疑,所以在最後的日子裡化悲痛為歡笑,想要慷慨赴死。

想到這,李巖對御營上下的敬佩之情升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是一群怎樣的忠貞義士啊!不僅為了百姓而死戰,而且如此忠於朝廷。不僅如此,他們面對死亡凜然不懼,談笑間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般。

這份忠勇,實在是太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