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秦王即位(第1/3頁)
章節報錯
“你們是說大哥和元吉準備派兵埋伏我?”
臨近長安城,李世民卻是得到了密報,李元吉行事不密,終究是將訊息洩露了出來。
聽著手下人的回報,李世民猶自不信,自家大哥和元吉要在自己入宮之時伏殺自己,當真是皇家無親情嗎?
仰天長嘆一聲, 李世民知道此時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
“無忌,做好準備,他不仁就別怪我不義,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告訴咬金他們坐好準備吧,是生是死就看這一次了,玄齡,我為元宰準備了一份禮物, 你一會兒先我們一步進城,將禮物送上,順便探探元宰的態度,其他人都好說,唯有元宰那裡我有些擔心。”
其實這才是李世民一直如此猶豫的原因,元正的厲害他最清楚,如果不能讓元正袖手旁觀,就算是自己帶著十萬大軍進城也是白搭。
“喏!”
二人聞言也知道事情的重要性,急忙下去準備。
房玄齡拿到禮物之後,徑直入城來到了元府門前,開門的還是孫猢。
“孫管家,我家秦王即將入城,這次特地備了一份禮物要送給元宰,還請孫管家代為通報。”
孫猢看著眼前的房玄齡,暗道一聲自家主人果然料事如神。
“房大人, 我家主人料到秦王會派人前來, 特地讓我在府上等待, 主人讓我轉告你,回去和秦王說一聲,暫緩入城,諸般事由,主人已經去宮裡處理了,讓秦王在城外等訊息就是了,至於禮物就交給我吧。”
什麼,元宰知道他會來,已經入宮了,難道!
房玄齡聞言心中一驚,“有勞孫管家了,玄齡這就回去轉告秦王。”
將禮物交到孫猢手上,房玄齡急忙轉身向著城外而去。
秦王軍賬中。
“你是說元宰已經進宮了,還讓我暫緩進城,等待訊息?”
李世民聽到房玄齡的轉告也是一驚,莫非元宰已經猜到他們兄弟會相互殘殺,想了其他辦法,入宮去與父皇談了,想到這裡李世民又是一陣擔心, 元正的能力他是知道的,只是事涉皇位, 不知結局如何?
就在眾人忐忑等待的時候,元正此時正在宮中與李淵下著棋。
“元宰難得進城一趟,恐怕不單單是陪朕下棋吧,有什麼事,元宰儘管說,我李家能打下這偌大的江山,有一大半功勞都要歸於元宰,朕與元宰雖不是兄弟但也勝似兄弟,元宰但可明言,朕都聽著。”
看著眼前的元宰,李淵心中嘆息不已,元宰最初還是在隋煬帝身邊供職,那個時候隋朝便已經是千瘡百孔,但是元宰入職隋朝以後,積重難返的隋朝竟然有了起死回生的跡象。
平息民怨,抵抗外賊,任用賢才,平衡世家勳貴,當時的他都要以為隋朝要再次安穩下來了,可是隋煬帝終究只是打江山的料,卻沒有守江山的才能。
元宰當初定下了三十年隋略,便有事外出了,只要楊廣能按部就班的按照隋略來辦,定能讓隋朝更加強大,楊廣卻是心急等不了,硬是將這三十年要乾的活兒,在三年裡便幹完了。
結果便是熱鍋燒油,隋朝就此沸騰了,待元宰再次出現的時候,楊廣已經是被趕到了江都,看著這幅民不聊生的景象,元宰終究是放棄了楊廣,隱居深山。
直到他打聽到元宰的訊息,三顧茅廬才將元宰請下山,從那以後,他便是對元宰言聽計從,一路出晉陽而王天下,直到今日大唐盛景,他其實都是在按照元宰的計劃一步步進行,其間無有錯漏。
他自始至終都知道,元宰的心中沒有所謂皇權富貴,他看重的只是百姓生活好壞罷了,他絲毫不懷疑,若是有一天他李家不能帶領民眾過上好的生活,元宰會毫不猶豫的再扶持另一個能給百姓帶來美好生活的人,是以李淵從來不擔心元宰會篡權,他在元宰的眼睛裡,看不到對於權利的慾望。
在別人看來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權位,不過是元宰手中的工具罷了,也只有他真正知道元宰的手段,其智謀武略足以勝過古之聖賢。
“不知皇上如何看待幾位皇子啊?”
聞言,李淵瞳孔一縮,這其實是他最不願意談論的話題,也是他最想請教元宰的問題。
猶豫片刻。
“唉,建成有智謀有武略,只是行事優柔寡斷了些,但也只是小節有失,守江山綽綽有餘,當太子也是很得體;元吉善斷而無謀,有野心能力卻有所欠缺,輔位尚可,做皇帝就差了些,若是將皇位給了他,怕又是一個楊廣;元霸,可惜了。”
說完李淵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元正,這個時候他才發現,這麼多年過去了,自己已經是垂垂老矣,而元正卻還如初見時的那般年輕,歲月似乎對這位智者太偏愛了些。
他知道這都不是元正想聽的答案,元正自始至終看好的都是自己的二子世民啊。
“世民,無論是智謀還是武略都要高過建成一籌,這些年裡他為大唐南征北戰,建功立業,說是另一小半江山是他打下來的也不過分,這太子之位其實應該是他的才對,可是建成才是嫡長子啊,朕相信,只要朕發話了,建成一定不會為難世民和元吉的。”
這才是李淵真正擔心的事情,他怕李世民上位以後,會容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而造成那兄弟相殘的結局,這可是他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李建成則不然,他有信心能說服李建成放過自己的兩個弟弟。
元正搖了搖頭,“皇上可知道,從皇上讓秦王掌權那一刻起,這大唐的下一任皇帝就已經有了人選,此時此刻,皇上面臨的不過是兩個選擇罷了,一個是下狠心殺了秦王,太子自可高枕無憂,但是大唐也將再次陷入動盪,另一個則是就此將秦王立為太子,甚至直接將皇位也一併傳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