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董昭約上華歆、荀彧、許褚、崔琰、曹仁等眾文武大臣們都來到曹操的府邸之後,董昭便對他們道,“諸位,丞相今天將諸位找來是有一要事相商,近二十年來,丞相為國家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才使得國家得以延續至今,功高蓋世,明日早朝我們可奏請皇上進封丞相為魏國公、加九錫之禮,望各位明日一起奏請。”

大廳內一片讚許之聲,華歆道,“以丞相功績就是進位魏王也不為過。”

曹仁道,“那我們乾脆奏請皇上加封丞相為魏王算了。”

董昭道,“加封丞相為魏王是早晚的事,我們得一步步地來,免得天下人議論。”

曹操看著荀彧,自荀彧進入大廳後一言未發,表情凝重,曹操便問,“文若有何看法?”

荀彧表情凝重,望著曹操道,“丞相,丞相本以興義兵匡復國家,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為本,這是天下志士投奔您的一個標準,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心中不悅。眾人都驚訝地看向荀彧,曹操臉色一沉,道,“今天就議到這裡,諸位請回吧。”

眾人走後曹仁又返回來,見曹操還在氣悶之中,便道,“丞相,荀彧太過放肆要麼我去警告他幾句?”

曹操擺擺手,“你不必過問,我自有主張。”

曹仁應諾,拱手退去。

次日,皇上早朝,群臣拜賀已畢,諫議大夫董昭出班奏曰,“皇上,臣有表奏。”獻帝道,“董愛卿請講。”董昭道,“這二十年來,丞相為國家南征北戰、嘔心瀝血、戰功卓著,可准許丞相立魏國,進魏國公,加九錫之禮,現有眾大臣的聯名奏表,請皇上過目。”說罷,董昭從袖口裡掏出一卷奏表,由侍臣傳給獻帝。

獻帝開啟看了看,見滿朝的重臣都在上面簽了字,木然了一會,左右看了看眾位,眾位齊齊奏道,“請皇上加封丞相為魏國公進九錫之禮。”

獻帝乾笑了一下,道,“好,好,准奏,准奏,曹愛卿聽封。”

“臣在。”曹操出列弓身施禮。獻帝道,“今加封曹愛卿為魏國公,行九錫之禮,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准許魏國公以後上朝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謝皇上隆恩。”曹操弓身謝道。退朝後,獻帝又令御史大夫郗慮持符節到曹操府邸授魏國公印綬。自此,曹操便建立了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並可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曹操回到鄴城,即刻著手建立魏國的體制,封華歆為魏國御史大夫、崔琰為尚書令、董昭為司徒、程昱為衛尉、毛玠為東曹掾兼尚書僕射、賈詡、荀攸皆為光祿勳,卻沒有置丞相、太尉及大將軍之職,這一般的人都會明白,丞相、太尉、大將軍之職權傾當朝,威懾皇上,他不希望在自己的國家裡出現象他這樣凌駕於皇上之上的權臣,這是做君主的最大悲哀。

曹操自建立魏國,除了對魏國臣民們制定法律嚴格約束之外,對自己的家庭成員也嚴格約束,這一天,他便把家眷們都找來,曹操雖貴為魏國公,但穿著一向樸素,他的家人們大多數也象他這樣穿著樸素,但也有少數喜歡穿著打扮的,尤其是曹植的妻子崔夫人。

崔夫人是魏國尚書令崔琰兄長的女兒,自幼生在官宦之家,生活奢華,嫁給曹植之後不改往日習性,這讓曹操很看不順眼。

待家人們都到齊後,曹操便道,“我們魏國現在是屬於一個國家了,在體制上如同當今漢朝一般,我貴為魏國公,你們也貴為魏國公室成員,但你們一定不要驕傲自大,生活上要節儉,穿著上不要奢華,如果不這樣約束便會產生腐敗,想想當今漢天下為何會群雄割據、社會戰亂不斷,這都是由漢天子腐敗造成的,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曹操說著看向曹植的妻子崔氏,繼續道,“自今天我頒佈這規定起,今後人人都要嚴於律己,不得穿著華麗的衣服,在生活上不得奢侈浪費,否則,我定嚴懲不怠。”

“父親,我們也要穿粗布線衣嗎?”長女曹憲怯怯地問道。

曹操看了一眼五個還未許嫁的女兒,除清河長公主之外,其餘四個女兒長女曹憲、次女曹節、三女曹華、四女臨汾公主,她們衣著除了清河長公主之外其餘都穿的非常華麗,女人愛美,曹操在這一點上不得不承認。

曹操共生有7個女兒,此時的安陽公主已出嫁給荀彧的兒子荀惲,金鄉公主嫁給了曹操養子何晏,何晏是大將軍何進的兒子,何進的兒子死後曹操便娶了他的妻子伊夫人,並生有一子曹矩。

聽長女曹憲這麼一問,曹操感到自己說的話也太籠統了,便補充道,“我所說的這規定女兒除外,因為女兒早晚要嫁人的。”

幾個女兒興奮地笑了起來。

曹植和崔夫人回到自己的府邸後,崔夫人便道,“父親要求的也太過嚴歷了吧,就連大臣們的家屬在穿著上都雍容華麗,何況我們是魏國公的家屬,如果穿粗布線衣,那豈不被人笑話?”

曹植道,“父親一向節儉樸素,他看不慣奢華,那我們以後注意著點就行,莫讓他老人家生了氣。”

“這也真是……”崔夫人怨氣道,“好了,這華麗的衣服以後我只在家穿總可以吧,出門在外我也穿粗布線衣。”

“這樣最好,”曹植道,“現在父親立魏國,父親肯定在思考立太子的事,我們要全力迎合父親的心才對。”

崔夫人道,“曹丕是你兄長,自古就有長子當立之說,恐怕這太子之位與你無緣啊。”

曹植沉思起來,想了一會,便對下人道,“來人,去將丁儀、吳質及楊修找來。”

下人應諾,剛出到院門便又折返回來,“三公子,丁儀、丁廙、楊修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