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長安事變(4)(第2/2頁)
章節報錯
呂布應允。
士孫瑞道,“現京城除了董卓心腹李儒外,還有董卓之弟董旻和其侄董璜還掌管著御林軍大權,我們欲殺董卓,應先將董旻父子除掉。”
呂布道,“這好辦,待董卓來的那天,我設宴請他們三人來,盡殺之。”
王允道,“好,我現在就去請皇上下道詔書,讓李肅帶去。”
幾個人商量一定便分頭行動。
呂布來到李肅處,告以詳情,李肅大喜,道,“我早就想殺老賊久矣,我願意不郿塢傳詔。”
呂布道,“此事緊要,萬不可走漏,請將軍盟誓。”
李肅取過一箭,當面折斷,正色道,“我若走漏訊息,當如此箭!”
次日凌晨,李肅得到皇上傳董卓回京禪讓的詔書飛馬奔向郿塢,到了郿塢,傳以皇上詔書,董卓大喜,便辭別老母及貂蟬欲前往長安。
貂蟬暗喜,道,“恭喜丞相,祝賀丞相得承大統。”
董卓喜道,“我即位皇上,愛姬當為皇后。”
貂蟬道,“那丞相還不快快回京。”
老母卻道,“我近日心驚肉顫,是不是有不吉之事?”
貂蟬道,“丞相將做皇上,豈有不驚動老母之兆。”
董卓稱是,即刻辭別老母與貂蟬,傳令李傕、郭汜守雍州,張濟、樊稠守郿塢,分遣已定,這才率鐵騎兵三千,趕往長安。
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車,忽折一輪,又行不到十里,那馬咆哮嘶鳴,董卓忙問李肅,李肅道,“此乃太師應兆漢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是也。”
於是董卓不疑。
一行人連夜趕路,至長安境時,早有探馬報於呂布,呂布便設宴請來李儒和董旻父子,正飲酒間,呂布拔劍在手,將他們三人斬之,盡收禁軍之權。
董卓至長安,入朝,群臣都拜謁於道旁,呂布騎馬持戟出迎,到北掖門,董卓所帶甲士都被擋在門外,獨有御車者二十餘人進內。
董卓見王允等人都於殿內臺階之上,喜出望外,隨即臉色驚變。
他見王允等人忽然拔劍在手,目露兇光,董卓大驚,忙喊呂布,“奉先何在!奉先何在!”
呂布飛馬而至,大叫,“呂布來也,奉詔討賊!”
說罷,長戟已貫穿董卓身軀,然後呂布將董卓挑起,拋在地上,李肅趕來,割了首級。
呂布令兵士開門衝那三千鐵甲士兵大叫道,“董卓叛逆,已被誅殺,餘者無罪,立刻交械投降!”
那三千鐵甲兵紛紛交械歸降。
董卓已誅,群臣及百姓皆都歡呼,漢獻帝也露出喜悅之色。
王允便令將董卓屍體號令遊街,入夜,看守屍身的兵士以火置於董卓的腹中為燈,膏流滿地。百姓過來,莫不擲其頭、跺其屍身。
王允又令呂布連夜同皇
甫嵩、李肅帶五萬兵馬趕往郿塢,去抄董卓家產、人口。
守郿塢的張濟、樊稠聽聞董卓已死,呂布率五萬大軍將至,便撇下董卓家小奔雍州投李催、郭汜去了。
呂布至郿塢,先去取貂蟬,皇甫嵩與李肅盡數將董卓家小殺盡,收郿塢中所蓄,黃金數十萬,白銀數百萬,倚羅、珠寶、器皿、糧食不計其數。回報王允,王允大犒軍士,設宴于都堂,召集百官,酌酒慶賀!席間,王允坐首席,呂布與黃琬次之,皆下都是群臣百官,士孫瑞雖是此次剷除董卓的主謀之一,但今天王允卻安排他與群臣坐在一起,開席之際,王允起身舉爵道高昂地道,“董卓逆賊,弒君害民、殘暴無比,今由我與司隸校尉黃琬與中郎將呂布共同剷除此逆賊,可謂是普天下之喜,今我已將此事奏明皇上,皇上欣喜,特加封黃琬為關內侯,呂布為奮威將軍、溫侯、假節,逆賊已剷除,天下方平,來來來,諸位臣工,為了慶祝今天的勝利,大家要盡情歡飲,來,請。”說吧王允先乾一杯。
士孫瑞在堂下坐席間聽王允並沒有表自己的功勞,十分不悅,知道王允將自己的功勞都佔為己有卻不敢直言,只悶悶地喝酒,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在後來李傕、郭氾率軍打進長安後士孫瑞卻因此躲過了一劫。
正飲酒間,忽然群臣之中有一人拂面痛哭,群臣震驚,側目見是侍中蔡邕,王允大怒,喝問道,“蔡邕!世人皆因董卓而死而歡呼,你為何獨自哭也!”
蔡邕道,“我哭董卓不是因為他的死,而是想起董卓生前對我的知遇之恩,不覺辛酸流淚,望公見諒。”
王允怒斥道,“董卓與你有知遇之恩,想必你們也是同流合汙!你身為侍中標記史冊,卻不分忠奸,如今國運微衰,朝政錯亂,不可再令你持筆史冊,來人,將蔡邕推出去斬首!”眾官皆為之求情,王允不允,遂斬蔡邕。
董卓一死,王允與呂布共掌朝政,為了穩固自己的勢力,王允便任命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管控三輔之地。三輔之地當時兵多糧廣,是守衛長安的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王允將三輔之地的官員都換成了自己人,便感覺到在長安高枕無憂了,這才開始清算董卓餘黨。董卓自挾天子到長安後,令手下大將段煨屯兵華陰,徐榮、胡珍屯兵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女婿牛輔屯兵陝西,李傕、郭氾屯兵雍州,他們的兵馬都非常強盛,呂布主張將他們一一消滅,但王允卻沒有同意,王允下令只赦免段煨、徐榮、胡珍之罪,卻不赦免牛輔、李催、郭汜、張濟、樊稠五人,訊息傳到雍州,五人大驚,使人到長安上表求赦,王允不允,使者回報李催,李催道,“求赦不能,我等不如就此散去,各自逃命。”
謀士賈詡道,“將軍,若將軍各自獨身逃亡,在關隘處被一亭長便可捉住,將軍倒不如召集雍涼兵馬十幾萬,殺奔長安,也許還會有生的希望,請將軍三思。”
郭汜道,“文臺之言極是,如此坐以待斃,我們不如奮起一擊,到那時如果失敗了我們再逃也不遲。”
幾個人一致贊同,於是寫信給在陝西駐軍的牛輔,要他做先驅發兵長安,接著寫檄文到各地,聲稱王允要來雍涼屠城,一時間便聚招兵馬十數萬,加上先前的兵馬共計二十餘萬,浩浩蕩蕩,殺奔長安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