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連忙按住孫堅撥劍的手,道,“孫將軍莫動氣,莫動氣。”

“哼!”孫堅將劍猛地插回,怒視著董卓。

張溫道,“董將軍,現雖不是大戰在即,可軍令如山不得懈慢,以後勿必再犯。”

“哼,”董卓高聲而道,“我身為大將,征戰沙場,大小戰場不下二十餘次,還能不知道什麼軍令如山?望張司空莫再要糾纏此事,小題大作,我們還是商討如何進兵剿賊才是!”

孫堅衝張溫一拱手,道,“張將軍,自古軍令不嚴難以服眾,董卓身為將帥不服將令、怠慢軍事、輕蔑上司,論罪該斬,請車騎將軍將董卓斬首,以儆效尤。”

張溫猶豫了一下,道,“孫將軍,念其初犯,暫且免了吧。”

董卓鐵青著臉,怒視孫堅,欲要撥劍相向。張溫道,“董將軍,明日早開戰飯,卯時準時集合軍隊,我們去消滅邊章這股叛軍,不得有誤。”

“是。”董卓沒好氣地一抱拳。

“你先回吧。”張溫道。

董卓離開之後,孫堅對張溫道,“董卓驕橫無禮,象這樣的人也帶不出什麼好兵,留之也是個禍患,將軍為何不將他斬首?”

張溫道,“長安是董卓的屯兵之地,我們剛到若把他先殺了恐怕會引起譁變。”

“可他身為大將對軍令就如此懈慢,恐怕以後將會對作戰不利。”

“好了孫將軍,此事就不要再深究了,就這樣吧。”張溫道。

不幾日,張溫統大軍來到涼州,新任涼州刺史楊雍率官員出迎,至涼州府衙,張溫問詢了羌陽及周邊的形勢,次日,便率軍挺進西北,奔羌陽而去。

早有探報報於北宮玉,於是,白宮玉、邊章、和韓遂率兩千鐵騎兵出城迎敵,兩軍各自壓住陣角,北宮玉不認識張溫和孫堅,但見不見了皇甫嵩,就知道朝庭又派人馬來了。

北宮玉推馬上前,高聲喝道,“呔,對方的官兵聽著,現今朝庭宦官當道,民不聊生,才以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我們當應合力去京師剷除那些宦官,還政於皇上、還道於天下才對,你們何不棄戈倒伐,我們共謀大事,如何?”

孫堅推馬上前,罵道,“爾等反賊,不思國家安危妄自非議,你們造反豈不是禍國害民嗎?還不早降,免得屍模荒野無人垂憐!”

北宮玉大怒,揮刀直奔孫堅,孫堅挺槍相迎。兩個戰有四十餘合不分勝負。

北宮玉部將段文奎和邊勇見北宮玉戰孫堅不下,揮長刀雙馬而出前來助陣,董卓見狀摘下彎弓,從箭囊內取出兩隻箭來,叫道,“讓你看看本將軍的手段,”說罷,騎馬飛射兩箭,段文奎和邊勇應聲落馬而亡。

北宮玉大驚,稍一走神,孫堅一槍衝他咽喉刺來。

北宮玉急閃,長槍貼著他的皮肉而過,鮮血直流,北宮玉撥馬便走。孫堅急趕,眼看著長槍就要刺到北宮玉的後心,忽然從韓遂身後轉出一員小將,推馬迎上,用長矛隔開孫堅的長槍,和孫堅戰在了一起。

那員小將奮起神威,殺退孫堅,韓遂長劍一揮,一萬鐵騎兵便殺了上來。

張溫丶孫堅、董卓抵敵不住往後潰敗。北宮玉率軍趕殺出二十里地這才收軍。

張溫檢點人馬,損失七千餘人。張溫帶殘兵回到涼州,聚文武於殿堂內商議對策。

張溫道,“常聞西涼兵悍勇,今日一戰,果然名不虛傳。我們今天之所以大敗,不是輸在士氣和兵力上,而是騎兵上。他們的戰騎要多我們數倍,他們在衝擊時分成若干小隊,隊形不散,往來衝突,我們才致大敗。各位,你們誰有好的策略請講來聽聽。”

孫堅道,“北宮玉、韓遂並不可怕,只是那員小將武功十分了得,但不知那員小將叫什麼名字?”

涼州刺史楊雍道,“那員小將名叫閻行,乃韓遂手下大將。此人是金城人,從小就力大無比,曾隻身一人力戰胡人幾十人,並將他們殺退。”

張溫沉默起來。他沒想到西涼竟有如此猛將,現北宮玉和韓遂的幾萬人馬及幾千鐵騎兵都難以對付,今又遇到閻行,看來此次征討西涼叛亂大有難度啊!

張溫見眾將也不作聲,目光轉向了涼州刺史楊雍,道,“楊將軍,你與北宮玉這群反賊有過幾次交鋒,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楊雍起身回道,“回將軍,我保舉一人前來,定能戰勝閻行,擊敗北宮玉。”

張溫忙道,“楊將軍快講。”

楊雍道,“西涼兵都知閻行之勇,但更怕一人,此人 乃是隴西人馬超,馬超父馬騰,乃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在涼州一代很有名氣。前段日子皇甫嵩將軍差人去請馬騰父子前來助陣,馬騰因和韓遂相好拒絕前來。此次若要想將馬騰父子招來,必將軍您親自前往邀請一試。”

張溫喜道,“好,既然隴西有如此猛將,我張溫定要親自前往邀請,那我們現在就動身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