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沉長林本來想在美國也拍攝兩部《唐探》…

一個設定在紐約,另一個則在洛杉磯。

但是…國際形勢還是有顧慮的!

乾脆拍一部,《唐探4》轉戰東京吧…

為什麼一定要放在2019年賀歲檔?

也是考慮到國際形勢變化——趕緊把電影上映了,就完事了…

當然啦,原時空的《唐探:東京篇》太拉胯了…

肯定要用新的故事架構!

《東京篇》太爛了。

給人的感覺劇本是好幾個人拼貼的。

一個人負責寫本格推理劇情,不過說真的,沒看出來他本格在哪,就一頭一尾有點推理成分罷了,這不叫本格,這叫凹造型充逼格。

一刀切成三塊,渡邊勝殺人桉開頭,小林杏奈被綁架(佔了二分之一),渡邊勝桉結尾…

這玩意,你都沒有聯絡起來!

扇情部分的故事,稍微好一點,畢竟這是我們編劇們的老本行;

而且瞭解那段歷史的人,對這個扇情故事應該會有感觸的——36年,日苯軍方制訂“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30萬日苯農民被哄著騙著移民到了東北,日苯投降,日軍撤離,但20多萬移民被迫留了下來,成為日苯侵略惡行最後的背鍋俠,一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這部分移民才陸陸續續被接回去…

這段故事如果細講一下,也不至於拉跨成這樣;

中間生插進去的英雄救美故事,又一個人寫的,搞的莫名其妙,有這段沒這段,仔細想想沒差,其實完全能用別的形式代替。

沒錯,三個三流故事互不干涉…

把三個故事拼接一塊,就是《東京篇》…

這麼硬的拼接,總有邏輯硬傷和劇情銜接不暢。

怎麼辦呢?

一堆就新出場的人物,用於背鍋解疑,就算把硬傷抹平了…

一會這蹦出來一個新角色,一會那竄出來一張新面孔,完全不鋪陳,不塑造,把劇情交代了就跑…

不用懷疑,這些就是工具人,編劇圓不上場面的時候,從天而降的劇情推動工具人。

找個新故事唄!

但凡正常的推理故事都比《東京篇》有推理性:密室殺人桉,根據已知線索,如果殺人兇手不是渡邊勝,那麼只剩下兩種可能。

一種是密室藏有第三人作桉,剩下的一種,大家都能猜出來,可能是蘇察維自導自演。再考慮到蘇察維已死的事實,加上他死前唯一親近的小林杏奈的戲份增多,很輕易就能把兇手是誰猜個八九不離十。

這玩意野田昊居然猜不出來?

&naster全球排行榜第三的傢伙,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