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形勢(1/4)(第1/2頁)
章節報錯
威尼斯電影多在九月初開幕,非常巧的,多倫多電影節也選擇這個時候。
從時間上,雙方天然有衝突…
當然,最開始,多倫多電影肯定沒法跟尼斯電影節相提並論的!
威尼斯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a級電影節,代表電影藝術的殿堂,關注有藝術價值的影片…
於是,多倫多電影節不設定主競賽單元,只做展映,致力於為全世界的電影愛好者創造一場電影的盛宴。
兩家最開始還是相安無事的。
但是從2010年開始,形勢有了變化。
威尼斯電影節伴隨著藝術總監換人、新場地延期竣工、片商參展費用高昂、當地政府支援有限、甚至是語言溝通不便等因素的影響,關注度逐漸降低。
相應的,曾經只是二輪放映場的多倫多,卻因為有了更多明星出席的首映佳片而吸引了更多行業人士的眼球。
所以當兩個電影節時間撞車時,不少業內人士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多倫多,因為它的組織更高效、商業運作更有成效、甚至交通和語言交流也更為方便。
尤其是2014年——那年威尼斯電影入圍的影片全都是純粹的文藝片,包括展映的影片也是文藝片居多…
星光全無!
以至於電影節最後的頒獎典禮因為接近一半的參展者都去了多倫多而格外冷清。
威尼斯電影節為此甚至考慮過將舉辦時間完全挪到8月底舉行,以徹底避開和多倫多電影節的撞期。
不過威尼斯的獅子畢竟不是吃素的,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潮後,電影節開始求新求變求突破,從歡迎好萊塢影片擁抱流媒體巨頭…
原時空,《愛樂之城》就是先引爆的威尼斯,然後才再北美嶄露頭角…
之後,《水形物語》、《羅馬》騎著金獅笑傲北美頒獎季。
威尼斯不僅收復了失地,甚至收穫了比之前更多來自好萊塢的關注。
被稱為頒獎季第一站!
雖然收穫了好萊塢的關注,但威尼斯徹底淪為北美頒獎季的附庸…
地位跟之前肯定沒得比。
違背了電影節創立的初衷…
……
沈長林簡單分析了一下威尼斯電影節現狀,重點說了阿爾貝託·巴貝拉擔任藝術總監之後,威尼斯電影徹底淪為好萊塢附庸…
“阿爾貝託·巴貝拉想把威尼斯電影節打造成頒獎季的開場哨…跟好萊塢走的很近!”
聞言,阿謀嘆了口氣:“當年馬可·穆勒當主席的時候,華語電影藉助他為推手,征戰四方…”
朝中有人好辦事,威尼斯電影節前任主席馬可·穆勒曾在中國求學,非常推崇華語電影!
在他坐鎮威尼斯電影節,華語電影也走運接近二十年。
不僅幾乎年年有份參賽,而且還時時拿下大獎。阿謀、侯小賢、賈章柯都是從威尼斯走上的世界…
沈長林點頭:“其實老馬下臺後,華語電影就在威尼斯失寵了…”
這是真的,從69屆開始,大部分華語電影沒發入圍主競賽單元,李睿珺的《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王兵的《三姊妹》只能在地平線單元。
要是老馬在,這些作品最起碼能入圍主競賽單元的!
“那咱們還去不去?”
“當然要去,咱們藉助威尼斯電影節推廣的…這個是既定的宣傳、發行策略!”
《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