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求進步(1/3)(第1/2頁)
章節報錯
但凡熟悉第六代電影的,或者說國產文藝片的觀眾,大都知道方力還有他的勞雷影業。
作為投資人、製片人,他運作過李俞的《蘋果》和《觀音山》、婁曄的《頤和園》、王超的《安陽嬰兒》…
原本是專們做地球物理儀器的開發與銷售融,根本不懂電影行業,但並不妨礙那份對影像的單純熱愛。
屬於有情懷的電影人!
情懷這個詞,屬於理想主義者的專稱。
只有變幻而傳奇的時代,才會有那麼一批有情懷的人。
相反,處於物質穩定,精神浮躁的社會中,再說情懷什麼的,那是裝著逼的扯淡。
其實,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好的投資人,是不是一個好的電影人,基本都是結果倒推的…
你得有好的作品才會有人對你頂禮膜拜…
《陽光劫匪》兩個億投資成本,票房4300萬…
也是方力投資製作,據說連房子都抵押出去了…
大家只會說他傻逼!
“導演,”劉怡君看了看沈長林,問他:“為什麼文藝片這麼艱難,連一點排片都不給?”
“主要還是不夠出彩…”沈長林嘆了口氣:“吳天明導演名聲很大,但導演水準也就那樣!”
《百鳥朝鳳》,原時空,沈長林慕名看過,開頭有一點侯孝賢的意思,大遠景,人不動,靜默,只有環境音,構圖有些講究,但往後就露了怯。
這種散文式的敘事方式,其實對每個鏡頭和劇情的安排,更加講究。
吳導演將原著做了改動,將戲份集中在焦三爺的身上。
原本也是為了彙集這一口氣,但實際操作中,卻未能平衡天鳴、焦三爺、師弟藍玉的戲份,鏡頭也粗糙些,所以氣散了,而且大西北農村題材,粗糲感不夠,演出和講白都書生氣,普通話太出戏…
導演借古喻今,卻把意識過多的外露。匠心表達欠缺,優越感在那支金嗩吶上流露太多了…
頓了頓,沈長林接著道:“或許這一跪,《百鳥朝鳳》有機會被院線增加排片了,有機會被大眾接受喜愛了,有機會完成逆襲進入票房榜前列了,但是,那又怎樣呢?未來的紀錄中,細心的人會留意到,一切是從一次下跪開始的,你該說世界學會了尊重藝術,還是說世界懂得了同情藝術?”
“我說個事,09年,許安華拍電影缺乏資金,找到她的朋友王景訴苦,王景拍著胸脯說我給你投,許安華驚詫道你也只是個導演而已這麼多錢從哪裡來,王說我自己拍個片賺來——然後,王景搗騰了《大內密探零零狗》,他把收入給了許安華,幫助她拍了《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
在任何一部電影史中,天水圍兩部曲的地位和價值都會十倍甚至百倍於《大內密探零零狗》,但現實是,如果沒有後者,前者根本沒有機會存在——這就是真相,弔詭的真相,合理的真相。”
“那…藝術片沒法生存?”
沈長林撓頭:“我其實也不是很懂…藝術電影怎麼搞,我也不知道,其實,全世界都一樣,好萊塢的文藝片也被漫威電影擠壓生存空間…很多有為的電影人只能拍奈飛出品的電影…”
“那也不錯啊…”
“奈飛出品意味著作品不能登入院線,只能在流媒體網路公映…”
“那…不成了網大?”
“網大怎麼了?能上映就不錯了!”
……
跟《百鳥朝鳳》同檔期的其實是《美國隊長3》…
於是,又掀起了一波文藝片和商業片的討論。
十幾年前的話題了。
其實,國內藝術院線已經牽頭成立了,問題是沒人看,也沒人拍…
絕大部分藝術院線放映的影片,觀眾其實都是二次觀看。
片源有限,許多影片審批放映困難,影院長年就那麼幾部電影,或是加幾部悶得要死的獨立電影人處女作。
這就註定了票房不是此類院線的盈利模式,會員制也不易實現,因為難有固定觀眾回流。
在我們國家,電影這種東西好不容易才從小眾高雅藝術走下來,難道要回到以前?
以前什麼樣?
主流、地下,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