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文化領域產物,跟政治息息相關!

國際形勢變化會深刻影響電影…

最簡單的例子,以前,我們看好萊塢大片,比方說《獨立日》,各式美國超級武器依次粉墨登場,別管外星人有多屌,都擋不住帥氣總統開飛機一劍封喉。

現在看《獨立日》,外星來不來不知道,總統倒是有兩個…

誰敢指望這哥倆開飛機打外星人?

七旬老人下崗再就業,打個灰機都費勁,開飛機,還是算了吧。

不管怎麼洗,燈塔國泡沫破滅是不爭的事實,好萊塢大片也跟著走下了神壇。

大家終於搞明白一件事,原來所謂的好萊塢大片其實就是燈塔國樣板戲啊!

看大片學外語?

又不是陳清泉,沒那麼大學習外語動力…

做電影的不考慮國際形勢,就跟做混混不用腦,一輩子都是古惑仔一樣!

其實,進軍國際的內地影視公司還是很多的——大背景擺在這。

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將近70%的增長使得全球影業聚焦於中國市場…

——內地市場的日益擴大,票房份額佔好萊塢大片全球票房的比例越來越重,有錢沒專案的內地資本跟有專案沒錢的好萊塢製片公司,雙方你情我願,一拍即合。

國內資本紛紛出海!

旺達高調買買買,前前後後砸了400億——230億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26億美元收購美國院線公司amc,兩項交易下來,超過400億人民幣!

藤訊入股製作公司stx娛樂,在好萊塢合資成立電視製作公司;

楽視建立好萊塢總部,進軍美國全媒體內容製作…

華人文化入股了想象娛樂——朗霍華德的公司,阿狸投資了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公司安培林影業。

甚至連國資背景的也都紛紛出動了。

芒果的電廣傳媒找到了獅門簽下合約,聲稱雙方要投15億美元拍50部影片;

上影集團也和一家名為華樺傳媒的公司聯手,要向派拉蒙的片單投10億美元…

一輪搶購風潮中,所有人都唯恐被落下。

買不起公司,片單協議也行…

如果沒有記錯,2016年《好萊塢報道者》總結的14部全年賠得最慘的影片中,有中國資本投資的就佔了9席:

奧飛才靠小李的《荒野獵人》在內地賺到錢,轉眼就在《刺客信條》身上賠了出去;

李胺導演玩新技術的《比利·林恩》最終虧損了幾千萬美元,博納、復星都沒能逃掉;

《深海浩劫》、《神戰:權力之眼》、《分歧者3》讓電廣傳媒更是一年連中三刀,次年其投資的《超凡戰隊》又再度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