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訪談(2/4)(第2/2頁)
章節報錯
“首先,批判社會、探討人性、藝術創新的內容,不是電影的主流,我們當然會做,但不會把主要精力用在這上面,從全球範圍看,這三種型別是最主流的!”
“其次,長林影視的定位是主流電影公司,我們的創作方向應該是主流的!”
“那你對粉絲電影怎麼看?”
沈長林笑了笑:“粉絲電影這種情況很常見,當電影的創作方向被資本與市場裹挾,就會催生出一批同型別、依照大資料創作出來的電影,因為只有這樣的電影才有可能收回成本,大資料認為粉絲電影最保險,大家就一窩蜂做粉絲電影了!院線也願意給這類電影空間…”
“你對院線有很多不滿?”
“談不上不滿,但我最近在懷疑院線生態到底代不代表電影生態…”
頓了頓,沈長林接著道:“舉個例子,就好像武俠電影,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武俠電影沒什麼市場空間,但是《江南七怪》上限後,一個星期的點選量是1個億,截止到現在,分賬後的收益接近8000萬…如果放在影院,8000萬的分賬代表兩億以上的票房。但《江南七怪》能有兩億票房嗎?”
“這代表什麼?”
“這說明觀眾還在,但他們可能不是院線的主流觀眾,不願意走進影院。這個事,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衝擊?”
“網際網路的存在、發聲,讓很多事情可以迅速凝集,但他沒有中間緩衝地帶,就好像電影,你感覺除了大賣的商業片和晦澀的文藝片,就沒有其他型別了…其實不是,這中間還有很大的緩衝地帶,武俠、懸疑、驚悚型別是不是可以把精力放在網際網路平臺上?”
“你準備這麼幹?”
沈長林點頭:“…我們會嘗試,除了《射鵰》外,可能要做幾部民間志怪型別…專供網路平臺。”
“前段時間的網路平臺跟影院之爭,你有關注,有什麼意見嗎?”
沈長林想了想,道:“我始終認為對於一部作品來說,內容的意義要遠大於載體。”
“但是影院觀影的情懷、習慣…”
沈長林打斷他,擺手道:“我們現在很多年輕觀眾不是在電影院裡長大,他們沒有那種影院情懷,戴著耳機的全神貫注盯著電腦,替代了電影院裡看電影的習慣。
我們不能用老一代的邏輯強迫下一代,我當然會捍衛電影院,但網際網路確實給了作品更多回收的空間。”
“所以,你認為網際網路會取代影院?”
“為什麼非要用取代這個名詞?不能共存嗎?就像電影發展到今天,舞臺劇、話劇依然存在!”
……
其實,沒有多少人關注沈長林的訪談內容,即便是影迷,他們也更願意看到沈長林吹某個演員…
畢竟明星的關注度要遠超過導演或者電影行業。
29號,《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上映,中止了《伸冤人》的三連冠——前者首週末票房1.8億,《伸冤人》第三個週末報收只有1.6億…
很正常,這類沒什麼深度的動作片,後勁本身就比較弱。
這也是沈長林最開始判斷《伸冤人》八億水準的原因…
如今的成績已經遠遠超過預期了。
他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還是沈長林+成龍的組合太唬人了,首週末5.8億…
成龍憑藉《伸冤人》再度成為票房保障,尤其是國內票房這麼高的前提下。
然後好萊塢伸過來橄欖枝,《尖峰時刻4》、《上海正午3》,甚至包括《功夫夢2》,都宣佈立項了。
資本才不管你口碑不口碑的,你能賺錢,當然要可勁薅羊毛…
馬上要拍《絕地逃亡》還有《功夫瑜伽》,一堆專案呢…
至於收益,《伸冤人》收益至少1.5億美元以上,至於成龍,加上片酬,這一波應該獲益超過四千萬美元吧…
《伸冤人》海外全靠成龍號召力,沈長林有個叼毛的海外知名度,他都不是好萊塢體系的導演!
《電影報道》採訪之後,沈長林又上了《對話》,bj衛視的《春妮的週末時光》,順便還接了幾家紙媒採訪。
把重心放在了吹捧成龍還有成加班上面,果然上了好幾條熱搜…
對了,還有鈉扎,也要吹,畢竟她的粉絲多達五千萬…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