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長林說了違心話!

其實,票補這種東西不一定是平臺推動的。

《巨齒鯊》就是發行公司砸了3000萬給平臺做票補!

票補這種東西,很難講好壞。

很多人說,取消票補是好事,取消票補,以後國產的垃圾電影誰還去看?這能一定程度上防止垃圾影流入市場。

想多了,電影中這種東西很奇怪的,無論多大的市場,精品率最多佔到10%…

有票補,沒有票補,影響不大的!

對於觀眾來說,影院裡超過80%的電影真的只配十幾、二十幾塊的票價,超過三十能值回票價的真不多。花個一二十去吹個空調還算行,花五六十的話那就真成傻子了。

但是呢,票補氾濫會導致電影行業的惡性競爭,今天你票補1000萬,明天我票補2000萬,一部電影重心漸漸趨於電影內容之外的邪門歪道。

有時候一部電影的票補甚至會超出電影本身的製作成本!

正常來講,電影內容才應該是票房大賣的主體,而票補只能算是某種宣傳的營銷手段,但現在主客顛倒讓電影市場混亂無序!

記得16年的春節檔傳出了“沒有最低5000萬的票補預算就不要來參加春節檔混戰了”!

這麼看的話,票補對中國電影是促進還是破壞?

有時候票補甚至能超過一個億,小體量公司怎麼生存?

確實是不公平的,所以,網大才會進步嘛——很多小體量公司都去拍網大去了!

但…票補這個事確實是沈長林最先做的,貓眼砸錢砸的也挺狠的,總不能自己否定自己吧…

“那你是如何保證每一部作品都能是好作品呢?”

“判斷啊…”

“怎麼判斷呢?”

“首先得看主題,而後我們可以根據不同主題來進一步探究,比如以情節為中心的電影應該有一個好的故事…”

“怎麼算好故事?”

“最起碼你得是完整的,然後是可信的、有趣的…此外,幾乎在所有的故事中,都會有強烈的情感要說效果,而電影能夠操控我們的情況。但是這種操控必須是真誠的,與故事情節相稱的。”

“還有別的嗎?”

沈長林想了想,道:“還有一些,類似節奏、剪輯、表演、構圖、攝影,場面排程,這些都是很有看頭,也很值得。不過還是最初說的,這些都是為主題服務的,這些都是如何呈現和完整主題的手段,而不能喧賓奪主成為主題…”

“所以,故事是第一位的?”

“當然,”沈長林理所當然點頭:“我反正一直堅持的觀點,商業電影故事第一!”

“但是很多導演認為電影是聲光電的結合,故事只是基礎…”

“對呀,故事是基礎,但如果商業電影連故事都沒有,那看什麼呢?”

“我認為純粹的電影,用鏡頭語言說故事,而非依靠編故事來說故事。”

沈長林聳了聳肩:“你怎麼認為是你的事!”

採訪的記者討了個沒趣,他本來以為沈長林會試圖說服他,但沈長林完全沒有這個想法,於是轉移話題:“…您覺得長林影視代表的企業文化和自己的關鍵詞是什麼?”

“我覺得還是夢想吧,至少我們聚在一起都是因為夢想…”

……

《澎湃新聞》本來還想讓沈長林談談bat進駐電影行業對傳統公司的影響,沈長林懶得談這個。

能有什麼影響?

刺激了整個娛樂產業的泡沫化,又是小鮮肉,又是流量的,泡沫越來越大…

政策一來,再加上疫情,然後就破滅了…

其實,即便沒有疫情,估摸著這個泡沫也會破的!

因為大家最終會發現這就是個比爛的世界,進而對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事物不感冒了。

今天我和你可以一起痛罵美帝,明天我們就會因為學區房對噴,後天又一起痛批福報論,大後天在進出口問題上繼續拔刀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