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井噴的小花(上)(3/5)(第1/3頁)
章節報錯
歐洲三大電影節,牌面很高的!
尤其是戛納。
咱就說看過《霸王別姬》的有幾個?
一群人猛吹,捧上天了快!
其實好些吹捧的人壓根沒看過,但是沒關係,外國人覺得牛逼,那肯定夠牛逼。
就跟《鳥人》似的,典型的形式大於內容,絮絮叨叨說了兩個小時也就是那點兒十分鐘就能講清楚的破事兒,但卻被文藝青年們捧上了天!
《活著》也差不多。
阿謀之前說過:
剛拍出來的時候我有一個預感,可能通不過,所以希望大家先睹為快,犯了一次規———本來沒有送審的電影不允許公開放映,我在BJ放了一場,作為內部觀摩,實際上,文藝界的很多人都來了,有1000多人。當時看完後,大部分的人反應是不理想。《活著》是一個主流電影,通俗的故事,沒有風格化的處理,沒有《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視覺張力,沒有新鮮的處理手法。
【本站首發,最快更新】
《活著》很平實。當時圈裡有人告訴上面十個字,說《活著》“政治上反動,藝術上平庸”。
當時是1993、1994年,大家都很期待形式上的創新、獨特性,對平實的內涵看不上。”
但是之後卻被捧上神壇!
——和《霸王別姬》並稱華語電影雙峰,即是起點,亦是終點,某種意義上的不可超越!
到底是拿了獎還是被禁了,所以才捧上的神壇呢?
阿謀沒有正面回應…
他自己隱隱有些猜測!
但不好說…
阿謀被狠批是因為寫了封公開信與戛納決裂,把電影撤了回來,送到了威尼斯——《一個都不能少》…
在部分人眼中,這部電影是在粉飾太平,在為ZF唱讚歌;而戛納是他們眼中的藝術殿堂,阿謀跟戛納決裂就意味著放棄藝術追求,倒向ZF!
這不是一個藝術家該乾的事…
那會的整體思潮就是反體制…
阿謀不是很想聊這些,他道:“每個國家,只要是這類電影,都很厲害,是大的跨度。在大的政治背景下,人像是汪洋中的一片樹葉,根本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很無奈的。
中國的這類題材是最多的,因為中國人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最難決定自己的命運,所以《活著》這類電影我們可以拍好多部。但是很難透過…”
“沒事,您再拍一部海外務工幾十載的作品!”
“如果你來拍這樣的作品,你會怎麼選材?”
“什麼型別?”
“就是這種紀實型別的作品…”
“如果我拍攝,我會選擇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在城市創業,但是沒能成功,乾脆回了老家,然後遇到了苦心栽培咖啡的高中同學,兩人一起努力,紮根農村,帶領鄉親們種植咖啡,致富!”
“也太主旋律了!”
沈長林搖頭:“這是中國夢,而且,你以為種咖啡很簡單嘛?種出來了,誰買?怎麼賣?商業上的事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