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撫了士卒之後,趙桓在南京城設宴款待了這次叛亂中撥亂反正的幾位功臣。

排在首位的是韓世忠,他是佔了妾氏梁紅玉的光。他自己率主力出城投降,妾氏梁紅玉奪城有功,功勳都堆到了他身上。

其次是楊存中,他也參與奪城,且抓住了範訥。

第三位則是趙桓的老熟人了, 王德。他就是劉光世麾下撥亂反正的那支軍隊的主將。

這可是一位猛人,作戰悍勇,殺人如麻,歷史上為劉光世麾下第一猛將,官至清遠軍節度使,封隴西郡開國公。

但如今他歸屬劉光世的時間並不長,到南京後才被調到劉光世麾下,上下級關係尚不足一個月。

而他與趙桓, 那關係就非常親近了。

他王德的外號“王夜叉”就是趙桓前身賜給他的, 距今時間不足一年。

當時金人入侵,王德率十六命騎兵直入隆德府治,活捉金軍委任的太守姚太師。敵軍前往攔截,王德手殺數十人,敵軍驚恐,無人敢再上前。

宋軍獻俘虜姚太師於東京,趙桓前身聞王德夜叉之名,自適時起,天下遂呼王德為“王夜叉”。

有這層關係,倒退回魏晉時代,趙桓就是王德的舉主。

當然,在大宋沒有了“主公”、“明公”一類的關係,門閥世家被統統掃進歷史塵埃。

王德能效忠的只有大宋皇室, 要麼趙桓、要麼趙構,王德用腳投票也知道該怎麼選。

第四位卻不是一位武將,而是一位文臣, 為江淮發運判官,向子諲(yin)。

他不僅僅是一位歷史名臣, 被譽為“宏才偉績,精忠大節”,更重要的是他是神宗欽聖憲肅皇后的再從子。

也不知道趙宋皇室是有什麼毒性,凡是跟趙桓沾親帶故的,哪怕沒有血緣關係,骨氣都不怎麼樣。

雖然這位江淮發運判官,才能還可以,品德也算清正廉潔,像是士大夫中的一股清流。但膽氣著實一般,見到王師圍城,嚇得腿都軟了。城中響起“誅兇討逆”喊殺聲的那一刻,他就果斷投降。

大宋以文制武,他雖然是江淮發運判官,但手下部隊著實不少,而且他的部下將官王儀等人頗為機敏。他們不敢走上街頭廝殺,但數萬人佔據城西,幾乎站滿半個城池, 扯著嗓子大喊:“朝廷王師,誅兇討逆!”

那恢弘的氣勢、雷鳴般的吼聲,讓混亂的叛軍徹底對局勢失去判斷,大部分人跟著亂喊,最終叛逆局面土崩瓦解。

對這位親戚,趙桓頗有興趣。只要不把他扔到前線,別讓他直面刀兵,他基本上算是一位完美大臣。

就愛好點詩詞歌賦,還有那麼點剛正不阿。關鍵是他才能出眾,還不貪腐。

正適合整頓江淮沿線的漕運,為東京、南京輸送糧草。只要給他本職再升一級,就能完美解決朝廷如今正面臨的棘手問題。

所以其他人的封賞還沒下來,政事堂便先傳來命令:“向子諲平叛有功,升江淮轉運使”。

政事堂在這場戰事中豪取了大量權柄,沒辦法,有官家拉偏架,尚書省是真的爭不過他們。

比如官職的封賞、人員的調動、物資的轉運,趙桓都直接交待給李綱。下面的六部又不敢違逆政事堂的命令,只能遵令行事。谷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