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轉移御前軍器所,東京軍民付出了數以萬計的傷亡。

如今這出軍工作坊已經初步恢復生產,趙桓無論如何都要親自來看看,他究竟能否配得上東京軍民前赴後繼的壯烈犧牲。

左相梅執禮陪著趙桓一同過來檢視這座新的御前軍器所,作為宰相,梅執禮總攬朝政,趙桓在戰時也給了他極大的權力,幾乎不對他處理政務作出任何約束。

他權力膨脹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軍隊後勤方面他大權在握,對器械製造、物資供給瞭如指掌。

雖然國家處於危難當中,但行政效率、監察體制卻達到了一個巔峰。

所有人都清楚,器械製造、物料補充都由左相協調,當然出現問題,問責也肯定是找他。

也正因此,御前軍器所的恢復生產速度極快。

梅執禮向趙桓介紹道:“御前軍器按制度有五千餘工匠,但在外城時有所死傷、離散。”

趙桓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問道:“如今御前軍器所有多少人?四千人可有?”

梅執禮面露笑意,撫著鬍鬚,從容回道:“官家這番卻是極大低估國朝偉力了。”

“恩?難道……”趙桓眼神一亮。

梅執禮笑著回道:“臣到此地之前,特意翻了一下名冊,截止昨日,御前軍器所共有諸司使一人,諸司副使三人,內侍衛監官三人,萬全工匠兩千四百人,冶鐵工匠一千六百人,制弓匠、造箭匠兩千二百人。合計六千二百餘人。”

這再一次重新整理了趙桓對大宋文官政府行政效率的認知,驚歎道:“怎麼會有如此多工匠?”

梅執禮解釋道:“這其中多數來自廂軍,廂軍中工藝水平較高計程車卒,會被充為為軍匠、兵匠或作院軍。另外,按典制如果兵匠的數量不足,便招收民匠加以補充。這套流程,御前軍器所、弓弩造院、南北作坊都已熟悉。如今圍城日危,作院發米、炭為薪,民間工匠趨之若鶩。”

趙桓也面露笑意。廂軍,這又是大宋獨特的風景。廂軍雖然名義上為軍隊,但基本上什麼工作都幹,諸如鋪路造橋、打魚屯田、製造甲具等等,但唯獨不負責打仗。

所以當初有廂軍勤王入京,大宋統治者們也沒想過要把他們派上戰場,禁軍主力覆滅了,這些不起眼的廂軍倒是倖存了下來。

不過聽完之後,趙桓也沒有把他們派上戰場的打算。本來人家也從來沒訓練過行軍打仗,做的就是工匠活,補充進各處作坊也挺好。

隨後趙桓環顧了一下四周,問道:“官府怎麼找到這處好地方的,竟然足夠寬敞,改為了御前軍器所。朕看這樹木成蔭,前面還有綠水環繞,還真是一處好地方。”

唯一可惜的是,這綠水如今乾涸了,只留下黑洞洞的河道。

“這裡此前是大乾明寺,在東藏庫以東,北面直抵稅務街,獨佔數千畝地。”

趙桓嘆息搖頭,說道:“東京城內,真是寺廟遍地啊,走到哪裡都能遇到。這附近還有寺廟嗎?”

“在北面還有個乾明寺,東方不遠就是東廟。”

聞言趙桓深感無奈,問道:“都有大乾明寺了,怎麼還要設定一個乾明寺?算了,朕不想具體瞭解。東面那也是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