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們的思想便遠區別於當下其他封建軍隊,這是第一支貫徹了保家衛國理念的軍隊。這是時代浪潮、國仇家恨賦予他們的印記。

然後,他們有這個時代最優秀的統帥,最先進的武器,甚至還有跨時代的火器。

從內在精神,到外在條件,他們都已不缺。

若把軍隊比作一具身體,他們已經有了發達的大腦,完善皮肉,如今只欠缺一份強壯的骨骼。

也就是支撐軍隊的組織架構。

畢竟軍隊是高度組織化的群體,良好的組織力勝過一切。

關於宋軍軍制,趙桓沒什麼想改革的。在冷兵器時代,百人為一步隊,五百人為一部,就是最先進的層級劃分。無論大漢的屯與曲,還是大唐的旅與府,大抵都是這麼延續下來的。

只要軍隊還在用弓弩刀槍,那麼這套架構,就是最適合中原步兵的編制。

但同樣的編制,在戰場上,漢唐能打的遊牧民族,俯首稱臣,宋軍卻屢戰屢敗。

顯然問題出現在了人身上,而不是編制本身。

所以趙桓決定給這支軍隊增加一項外掛,抄襲一下後世先進的制度。

畢竟義務徵兵制都復刻過來了,怎麼能不配備與之相對的軍官團?

義務徵兵制巔峰是在二戰,而二戰僅以陸軍戰力而言,最強的應該是德軍或者是蘇軍,相差不會太大。

以德軍為例,他一個步兵連步兵二百零一人,包括軍官兩人,士官二十一人,士兵一百七十八人。

趙桓打算將其復刻到大宋,正好將其編制腰斬即可。一個百人隊,設軍官一人,士官十人,士兵九十人。

大宋民間尚武,武德充沛,在徵兵制下,士兵素質比漢唐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差最差也是明軍的水平,而且是軍餉充沛的明軍。

在此基礎上,軍官制度與士官制度,將是全軍戰力的增幅劑。

這方面的章程,趙桓心中已經有了雛形,與岳飛商議道:“關於新軍訓練事宜,朕全權託付給卿,不會插手過問。為了助卿激勵軍心,增強軍力,朕有個提議。卿可以為朕參詳一二。”

“願臣淺薄之力,能為陛下效勞。”

“朕打算將神武右軍指揮百人一級的都頭,全部更名為軍虞侯,賜承信郎。”

岳飛驚歎道:“我大宋武臣五十三階,除了第五十三階為下班祗應等殿侍沒有品階,承信郎為第五十二階,已經是堂堂正正的正九品官員。全軍上百名軍虞侯全設為武臣?”

趙桓鄭重的點了點頭,既然要設軍官,自己便不會缺斤少兩,必統一給所有人官身,正兒八經的武臣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