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夫君忙於軍國政務,對女紅這些事情不瞭解,朱璉便向趙桓從容解釋道:“綿襖,源於一種叫‘襦’的綿衣,《釋名·釋衣服》稱,襦,言溫也。”

“質料粗劣的襦衣稱為褐,是下層百姓穿的。”

趙桓立即說道:“這個朕清楚,麻衣短褐,為貧民之服。”

“這種褐便是在兩層布帛之間填充碎布、破絮頭。故《詩經·豳風》有句,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有唐一代,經濟富庶,故民間衣服亦更加保暖,短褐變長,便稱之為襖。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詩稱,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

“其時襦襖已成冬季專用綿衣。因在夾層中填的是綿絮,時亦稱綿襖。”

“再到我朝,民間畜羊成風,更高階的綿襖之中,則填充羊絨。一般專供宮廷或者達官顯貴之家。”

趙桓看了一眼朱璉展示的還未縫合夾層,裡面填充的竟然是各種絨毛。

朱璉笑意盈盈,說道:“官家,現在安心了嗎?予去左藏庫發現,我朝物資堆積如山。便下令從中查詢絨毛,將供給宮廷之物,拿來為士卒縫製戎裝。”

趙桓同樣欣慰而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啊。

大宋重視工商,所締造的財富,的確是遠超前代。

便比如這綿襖,在唐代,一件綿襖製成甚至能得到大文豪白居易的感慨。而經歷了數百年發展後,綿襖卻已經成了宋軍普通士卒的標配。

只是令趙桓沒想到的是,大宋荒廢了馬政,大量養羊以滿足士大夫的口腹之慾,竟然在王朝末年,風雨飄搖之際,陰差陽錯的提供了一筆關鍵物資。

不過隨即趙桓想到了問題關鍵,說道:“左庫藏雖然各類物資堆積成山,但恐怕羊絨也不足以支撐數萬將士戎裝吧?”

朱璉深吸一口氣,鼓著腮向趙桓鼓勵道:“官家,時運維艱,很難盡善盡美。予會攜宮人竭盡全力,為官家解決戎裝之需。若羊絨不足,予便用鴨絨,鴨絨用完,予便用綿絮。綿絮亦用完,予剪碎自己所有儀服,亦會給戎裝填滿。無論如何都要為將士提供一份可供禦寒的冬服,絕不會缺斤少兩。”

趙桓頗為感動,握住朱璉的玉手,說道:“這天下只有聖人與朕是休慼同心,榮辱與共,會竭盡全力,毫無保留的支援朕。”

大宋的制度極為完備,畢竟宋軍垂兩百年都是穿著這種冬裝熬過來的。只要沒有貪汙腐敗,內部填充不缺斤少兩,保持基本禦寒並不成問題。

更何況,有如此賢良淑德的皇后,直接拿出皇室供給,給宋軍冬裝升級。宋軍禦寒問題會得到極大緩解,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正月溫度會逐漸回暖。還有十餘天就二月二,龍抬頭了。

二月春風似剪刀,到時候宋軍戰鬥力會日復一日的提升。

說話間,朱璉以貝齒咬斷了絲線,起身將展開縫合完成的綿襖,在趙桓身上比量一下,問道:“不知道士卒身高,這綿襖是予按照官家身材做的,可還貼身?”

趙桓低頭看著彎腰為自己整理衣袍的皇后,只感覺入眼的佳人溫柔若水,白皙明媚,簡直是遺落凡塵的女神。

為了這位風華絕代的皇后,自己也絕對要守住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