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道祖顯聖(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桓在保康門城門樓下站定,扶著城垛靜靜的望向城外。
這一幕總算是激勵了一直吊兒郎當的宋朝官兵,無數禁軍兵士詫異的矚目著官家的身影許久。
從一開始的好奇,到中間的驚詫,及至最後的震驚,所有人終於確定,官家要不避矢石同己等一群卑賤軍兵共進退,同生死了!
一直在一旁焦急勸諫、阻攔的官員都被皇城司親從官攔住。官家一戰到底的態度無比堅決。
作為皇帝若要任意妄為,在封建王朝體制下,沒有任何人能強迫趙桓改弦易轍。
見此,無數禁軍兵士逐漸默然。平時被受國恩,當危急之際,坐視不救,豈臣子之義?
禁軍中一名中層軍官忽然振臂一呼,大吼道:“國家危難,社稷垂危,難道禁軍遮裡就無一二忠君報國之人嗎?”
“懷忠顧義,能效臣節,奮力為國之人!隨我去搬運幾套守城器械過來!”
隨著一聲高呼,有至少百餘人高呼響應,氣勢高漲的向朱雀門方向跑去,準備抬幾套床弩、砲座過來。
看著這些意氣奮發的禁軍,趙桓面露欣慰。正是這些精忠報國計程車卒,才是一個民族的脊樑,是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
或許他們如今勢微,但只有匯聚越來越多的忠貞將士,才能組建一支有信念有軍魂的軍隊。最終氣壯山河,光照日月。
趙桓沉思間,吳革猛然帶著數十名皇城司親從官持盾擁簇到趙桓面前,大吼道:“官家,金人開始試炮了!”
隨著吳革的一聲大吼,正在忙碌禁軍們露出絕望的神情。城牆上加裝的砲座還未組裝完成,金軍已經開始發砲石了。
數十面盾牌嚴嚴實實的護衛在了趙桓面前,皇城司親從官不愧為從全軍挑選的悍勇之士,無論勇力、軍紀還是士氣都非普通禁軍能比。
哪怕明知道可能粉身碎骨,這些人還是牢牢撐著巨盾,站在了趙桓身前。
魁梧的身軀、堅實的重鎧、厚重的盾牌,共同構築了一道鋼牆鐵壁,血肉長城。
在這道鋼鐵防線構築成功之前,趙桓見到的最後一幕是遮天蔽日的流石。
這一刻,趙桓終於見識到了宋金之戰的恐怖程度。
之前趙桓只聽聞過箭雨遮天,從未想過,在冷兵器時代居然能見到這種砲石蔽日的情形。
一時間,城牆上矢石雨墜,箭尤不可計,守禦者無立足之地,慘叫聲不絕於耳。
趙桓清楚的看到,大量碎石激射到駕前旗下。皇城司親從官們揹負的巨盾上不時響起碎石撞擊的轟鳴聲,以及隨之而來的親從官低沉的悶哼聲。
負盾而立,是禁軍們在外城守禦戰中從血與淚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用背抵著厚實的巨盾,能最大程度緩解巨石的衝擊力。
為此,外城四壁守禦時,將士負盾而立,不寐達旦。加以天寒大雪,平地深數尺,凍慄墮指。
這也是趙桓最欣賞宋朝的一點,沒有之一。欣賞程度甚至遠在宋朝所謂的文明、富庶之上。
這個朝代總是勇於總結經驗,大膽改革創新。
《詩經·大雅·文王》言:“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經中盛讚的精神,可謂貫穿大宋朝始終。
兩宋歷代皇帝、將相官僚都會嘗試改革弊端,嘗試變法圖強。
這是最符合穿越者心性的特質,也是最方便穿越者大展手腳的王朝。
在宋朝,穿越者若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變法圖強,整個國家天下都不答應。
當然了,頑固派、反對派也從來不缺。
但總的來講,就如詩經所言,在大宋,革新就是昭昭天命!
趙桓慶幸自己今日果斷決定留在保康門,當時若有一絲猶豫,如今保康門的局勢就不可收拾了。金軍攻城在即,宋軍卻依舊未從外壁失守導致的人心浮動、建制混亂中恢復過來。
此時金軍矢石如雨,城上守軍完全陷入了被動,很有可能再次崩潰。
重重盾牌下,傳來趙桓冷靜堅決的聲音:“肅靜,皆回去各安其職。朕今日會一直站在這裡督戰,朕保證此戰城牆之上,所有人共進退,同生死。絕不會有任何人有機會消極避戰,退下城牆。”
“自朕以下,無論任何人都聽從四壁指揮使排程。全軍統一法令,死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