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正是這道詔令導致了兩宋之交的亂世,天下狼煙四起,匪寇遍地猖獗,聚眾十萬、百萬割據山林、大澤者難以計數。

岳飛軍旅生涯中至少一半的時間都在四處繳平這些趁亂而起的叛軍。

親自下達這道詔令的趙桓,扮演的角色便與黃巾之亂中,允許地方勢力自主募兵平叛,導致天下大亂的漢靈帝無異,都是昏君禍國作為。

只是哪怕飲鴆止渴,趙桓也不得不如此下令。靠京城軍民,完全無法擊敗金軍。只有匯萬里之幅員,萃四方之軍兵,才有可能逼迫金人退兵。

打退了金人,趙桓才有資格想該如何重整山河。

張叔夜出言激勵人心,說道:“臣從南道來,深知天下皆懷忠義之心。自敵圍京城,忠義之士憤懣爭奮,廣之東西、湖之南北、福建、江、淮,越數千裡,爭先勤王。只要朝廷能守住東京,天下義師,必可雲集。四海之士,必能紓難。彼時金人進不得進,退路阻斷,必然軍心倉皇,奔路而退。”

梅執禮附議,說道:“勤王之師無需正面擊潰金軍,只要能阻斷金人退路,便能壓制金人囂張氣焰。康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已在河北立足,麾下大軍數萬,宜詔令康王果斷進軍,自北方襲擊金人,緩解京師壓力。”

雖然梅執禮越說越激動,神情亢奮,彷彿康王揮師南下,則京城之危可立解,東京盛世繁華可安然無恙。

但趙桓只是保持了沉默,沒有打擊這位大臣的美好願景,也是藉此給東京軍民一份激勵,讓所有人在抵抗時還懷有一份美好希望。

只是這份美好的憧憬,恐怕永遠也不會成為現實。

對這位承載了舉國天下期望的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桓從來便沒有指望過。這位天下兵馬大元帥,從領兵開始就沒想過救援京師,領著數萬軍隊一路在繞圈子。

東京在河南,結果歷史上這位大元帥領著軍隊從相州開始一路向北跑到了北京,也就是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又從北京往東南跑到了東平、濟州(今山東菏澤市鉅野縣),直到金軍從東京帶著徽欽二帝返回北方,這位兵馬大元帥也未靠近東京,而是帶著十六萬大軍跑到了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繼位。

從相州到北京,到東平、濟州,再到南京(商丘),趙構這位“天下兵馬大元帥”,帶著號稱十六萬的人馬,差不多正好圍著東京汴梁繞了個半圈。連他的部下都質疑他:“三軍籍籍,謂不返京師而迂路,何也?”這種表現,哪有指望的餘地?

但趙桓還是下達了一份詔令給元帥府,詔令元帥府南下勤王。

因為這份詔令不僅是給趙構看的,還是給軍中其他忠誠將領看的,讓他們知道東京依舊在抵抗,朝廷從未屈服。

軍中那些忠義將領勢必會領兵南下,解京城之圍。

這其中便包括副元帥宗澤,以及後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宋朝第一名將,武聖岳飛。

趙桓說道:“康王構不知兵,領三軍而藉藉不前,詔令其將兵權交付給副元帥宗澤。”

至於廢掉康王趙構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職位,趙桓倒沒有這麼衝動。

因為大宋在京師以外,能夠匯聚天下人心的旗幟就只剩下這一面了。以他為元帥,至少還能彙集義師,使金軍忌憚。

若以宗澤為元帥,這天下無數人可能都會問一句,宗澤是誰?憑什麼他能作天下兵馬大元帥?他能作元帥,自己是不是也能作?到時勤王義軍就真的亂成一片散沙了。

此時趙構手中至少有三四萬的軍隊,都交給宗澤揮師南下後,將會極大緩解京師困守孤城的局面。

要知道東京城從來不是再孤軍奮戰,各地勤王義師都在向城外的金軍發起進攻,只是進攻力度各有不同。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宗澤,在本月宗澤已經率領了萬餘軍隊,一路向南至開德,與金人十三戰皆勝。與東京城已經相距不遠。

給他增兵數萬之後,金軍北方防線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金軍雖然有十餘萬人,但並非全部彙集在一個營中,按河北勤王義軍打探的情況:“金人數十萬眾聚京城下,周圍四壁,各把定要害,自開德府之南四十里的衛南縣,至京城下札連珠寨。”

連珠寨也就是劉備在夷陵之戰用過的聯營,一個個小型營地連成一片。

宗澤之前曾經遣壯士夜搗其軍,一夜連破三十餘砦。

如果宗澤在北線有三萬軍隊,金軍勢必要分散極大的精力去應對。

一眾相公們尚在謀劃該如何調集援兵解京師之圍,宮殿大門忽然被撞開,帶御器械汪宗沔倉皇闖進殿中,驚恐的喊道:“官家,金軍殺到城下,馬上將要攻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