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不要做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第2/2頁)
章節報錯
司馬光的地位在有宋一朝也是起起伏伏,從宋哲宗到宋徽宗,兩代皇帝都對司馬光的追封一貶再貶,先是哲宗下詔削除司馬光的贈諡,毀壞所賜碑。接著又將再貶為清海軍節度副使,又追貶朱崖軍司戶參軍。此時司馬光堂堂宰相已經被貶成一名不入流的參軍了。
聽過追贈諡號的,有幾個聽過追貶的?可見宋朝君臣對司馬光是如何恨得咬牙切齒,死了都不肯放過他。
而孫傅之所以高贊司馬光,就是因為去年在官家的旨意下恢復了司馬光地位,贈太師,再次賜諡。孫傅以為官家會十分欣賞這位綏靖妥協派大臣。
但很顯然,這次的追諡恐怕連一年也維持不上了。看官家臉黑的程度,怕是不僅能把司馬光的追諡剝奪,甚至能直接把他扔進奸佞列傳當中。
有這種差別很正常,趙桓前身宋欽宗與他的兄弟宋高宗完顏構一樣,都對外軟弱求和,所以都比較尊崇司馬光。司馬光的追諡基本上都是這倆兄弟恢復的。
而如今的趙桓是個堅定的主戰派,對司馬光自然全無好感。
如果只靠仁義道德就能趕走金軍,那還要軍隊幹什麼?把腐儒推到城牆上,酸死金軍得了。
於是趙桓開口說道:“司馬光便是前車之鑑。我朝絕對不能重蹈覆轍,做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西方有位著名拿皇曾經說過,不要做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因為敵人希望你這麼做。”
“當年熙河開邊,收復熙、河、洮、岷、迭、宕等州,拓地兩千餘里。西夏希望我大宋將土地歸還,結果司馬光便將兩千餘里大好山河全部歸還給了西夏,西人舉國歡慶,我朝物議沸騰。”
“如今開封城下,金軍希望我朝停止抵抗,任其魚肉。難道我朝就再次如金人所願?主動卑躬屈膝,將百姓送到金軍屠刀之下?”
馮澥面色僵硬,再不敢扯什麼仁義道德。司馬光堪稱中原數千年以來保守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一眾主和黨的精神領袖。他將神宗朝無數將士前仆後繼,用生命奪回的土地,無償送給西夏。這件事也確實是整個大宋朝的國殤。不然司馬光也不會被歷代君臣追貶,一貶再貶。
如今官家把司馬光拉出來鞭屍,保守主和派大臣也臉上無光。這時候再繼續討論怎麼滿足金人願望,恐怕大機率步司馬光後塵。
在趙桓拉偏架的情況下,孫傅顯然大獲全勝,臉上帶著得意,中氣十足的說道:“金人起於塞外蠻荒之地,人口不過數萬,前年剛攻破遼國,治下數千萬之眾尚未來得及消化,便起兵南下,侵我國疆。當此之時,金軍目的明確,就是希望我朝能不作抵抗,任其予取予求。此前何粟之流軟弱求和,可謂正中金人下懷。為國家計,為生民計,朝廷亦應該做好固守抵抗之心。”
“只要東京仍在固守奮戰,便能激勵四方州郡軍兵,天下忠義之臣,戮力同心,奔赴國難。”
趙桓嘴角含笑,終於等到了你這一句,不枉自己在這每一刻都重要無比的關頭,花費這麼久時間召開宰執議事。
“既然固守東京已是朝堂之共識,卿等作為國家宰執,必須要佈政施為,早做準備。”
其他大臣默契的低下頭,眼觀鼻、鼻觀心,只剩下一直站立的孫傅、馮澥獨面官家期待的目光。
尤其孫傅,剛才慷慨陳詞,這會就算想坐回去,也覺得面上過意不去。只得硬著頭皮向趙桓保證道:“臣必勸諭內城百姓,做好長期堅守準備。”
趙桓滿意的點頭,這就顯示有宰相的好處了。
堅定主戰,與民同心,得百姓敬重的是自己。而宣佈進入戰時狀態,徵收糧食,進行食物配給,揹負罵名的是宰相。
好處自己擔,黑鍋別人背。沒什麼模式比這更讓人滿意了。
守衛內城,可以清晰預見,必將是一場艱苦卓絕、曠日持久的血戰。
別看百姓現在意氣奮發,齊呼抵抗,但歷經漫長的煎熬後,必然會對灰暗絕望、又艱苦冰冷的守城戰事懷有憤懣,到時候這個替罪羊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
畢竟官家雖然承天下之望,決議抵抗,可並沒有指示該作何準備。所有戰時準備都是宰相們頒佈的。這不僅能有人承擔百姓宣洩怒火,也能緩和主戰的輿論衝擊。趙桓可以透過更換宰相,緩和局面,繼續統領內城百姓頑抗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