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閒聊,範正禮也沒有特別拘束,對趙桓坦誠而言,說道:「老夫跟犬子都希望哲遠去海軍。」

「哦?有什麼緣由嗎?」趙桓問道。按理說她母親是個粟特人,還有商隊在大食那邊,他從繼承家業的角度看,報野戰軍和都護府軍都是不錯的選擇。

只是出人意料,他們居然選擇了最不相干的海軍。

範正禮說道:「老夫最終是以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而致仕的。以老夫愚見,這將來國家之重心還是在海上。海上有最繁華的貿易,有最昌盛的航路,為國戍守海疆,才能為君分憂。」

趙桓點了點頭,倒是有些遠見卓識。

不過就是聽起來有些假,太冠冕堂皇了。

其實趙桓挺喜歡範思忠這個好友的。作為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身邊的所有人阿諛奉承,都是為了被他寵幸,從而簡在帝心,飛黃騰達。

但範思忠不一樣,他這個大文豪,沒有出仕之心,自己在家寫寫書,閒雲野鶴,不求於任何人。

他就是個完完全全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有些讀書人的天真純粹。不給任何人送禮,也不跟任何人蠅營狗苟。

哪怕趙桓是當今天子,他也沒有任何索求。

也正因如此,趙桓才願意來他府上。

但他這個父親,就太圓滑了點。

趙桓問道:「範思忠可不像是這種作風,他也是這麼想?」

範正禮倒是沒有掩飾,說道:「犬子就是不希望哲遠受苦,海上至少商船眾多,南洋富庶繁華,不至於餓到肚子。不像那西方,簡直是赤地千里。」

赤地千里,這是中原古代災年才有的記錄。基本上是餓殍遍野,流民四起。

一個王朝是否是盛世,一個重要的考究依據就是,面對這種大災,能不能及時提供救治。

像盛世王朝,能夠動員無數的人力、物力,數以百萬石的糧食投入到災區賑濟百姓。

富戶也設定粥棚,避免百姓餓死於野。

雖然這一步,在後世看來,屬於最基本的賑濟要求。但在許多朝代,朝廷就是拿不出物資,只能有限的救助,看著百姓人相食。

當然了,東方都已經這麼差,西方更是不堪直視。

東方不論如何,至少國家還設定了全面的賑災政策,而西方壓根就不管賑災。

西方面對自然災害,完全依靠家庭為單位互相救濟。

畢竟你不能奢望一位騎士老爺自己都快餓死了,還拿出黑麵包去救濟幾百名災民。

而至於男爵、伯爵們,那就更不管這些災民死活了。

畢竟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直到十六世紀九十年代,馬上都要進入十七世紀了,西方第一部賑災法案,才在英國誕生。

那他們發生災害會怎麼辦?

趙桓野很好奇,問道:「赤地千里,西方發生了什麼?」

範正禮猶豫了一下,說道:「官家,我恐怕說出來會導致您聖龍體不適。」

趙桓笑著說道:「至於如此誇張?朕當初也是在東京見過屍山血海的,什麼事情能夠僅敘述一遍,就引起朕身體不適,你但說無妨。」

範正禮沒有辦法,只能斟酌了一下詞句,說道:「據老夫兒媳商隊帶回來的訊息,波蘭一帶發生了災情,赤地千里,國家又無力賑濟。所以百姓被迫以食人為生。」

趙桓說道:「這個事情,朕在史書上多有所見,何至於身體不適?」

範正禮沉默了少許,說道:「他們不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