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終章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說那麼多,完全是花裡胡哨的,歸根到底就是基層到後期會生不起孩子。
當然這個生不起是指家庭生完孩子後,會跟不上社會的平均生活水平。
生個孩子,把他們丟進田裡,只刨土,靠著十畝薄田,混個飢飽還是能做到的。
但這種日子,買不起衣服,買不起傢俱,恐怕也沒幾個人願意過。
所以趙桓坐在列車上說道:“我朝能不能在人口衰減之前達到五億人口都不好說。說不定,人口巔峰還未觸及,人口總量就開始下減了。”
魏勝驚歎道:“我只聽說過人口不斷膨脹,怎麼還會自然縮減?難道我朝沒有機會觸及到五億的規模?”
趙桓說道:“以前人口只增不減,是因為除了士大夫,幾乎所有平民都侷限在了農田裡。百分之九十九的農民根本不用考慮階層下降,他們已經在社會最底層,所以敞開了生孩子。”
“到了我朝,朝廷不再重農抑商,也不立田制,於是民間四民俱興,出現了一大批手工業者,工坊主、商人和莊主、員外。”
“這些人發展經濟錢不足用,甚至導致高利貸成風。”
“國家就存在一個龐大的城市階層,農民只佔了百分之九十。”
“等到朕撫臨受土,卿等以為當今農民階層佔比多少?”
列車上的官員們紛紛思考了起來,魏勝說道:“按目前朝廷有三千八百四十個縣計算,就算縣城裡的人口就不止三千八百萬人。”
“再加上莊主、員外、公侯們,非農業人口估計要超過五千萬。”
這麼算,大宋的農業人口就從百分之九十左右降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
不過趙桓看著列車外的田野,覺得這百分之六十的農民其實也有很大一部分並非是小農經濟裡面的那種農民。
他們很多人今年給這家莊主種地,明年就可能去城市裡給工坊主打工了,後年可能已經飄洋過海,出現在海外開拓的序列裡。
這是大宋跟其他朝代最不相同的一點。
所以趙桓說道:“百分之三十多,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城鎮化率,帝國的工業化程序已經開啟。剩下的農民之後會年年不斷的往城市裡轉移。在民間只留下維持土地生產的基本數量。”
“到時候人口會自然而然地縮減下來。”
要驗證趙桓所說的這一點,需要用十年為單位地維度去見證。
而這第一個被大宋重視地節點就是建業三十一年。
這一年是趙桓六十歲大壽地慶典。
古時六十歲而知天命。
即便趙桓這個皇帝,也已經稍顯老態,在茂密地黑髮中間有了幾縷白髮。
帝國在他這位皇帝手中統治已經接近四十年。
這是一個足以將天地換了顏色地時間。
如今的大宋僅依靠權威,就足以讓四海八荒恐懼。
帝國的恐怖威信深入到天下各個角落當中。
義大利的羅馬城早已被趙懷忠攻破,他重蹈了歷史上的局面,在教堂內大舉屠殺教士。
只是這一次的屠殺規模更大,八千多名基督教教士被屠殺,包括大量的紅衣大主教。而教皇則被他扭送到了東京。
在這種情況下,基督世界很快就接受了教宗由東京指派的現實。
羅馬的陷落,給了整個西方無與倫比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