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化征服(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韓穗的馬屁拍的很貼切,但趙桓也就是微微一笑。
大宋如今整體什麼情況,他比韓穗要清楚的多,所以直接問道:“國家藩臣大概只有二十多個,在不是藩臣的國家中,你們如何經營?”
對外開拓不可能只依靠國家,那就會退回成封建王朝對外的軍事征服,將靡耗巨大。
要有盈利性的擴充套件,還行需要依靠民間力量。
韓穗回道:“關於在異域他鄉經營,我朝閩南商人有近百年的成功經驗。”
“一般為了穩固勢力,增強商隊凝聚力,商隊東家會採取結拜為兄弟,收取義子等行為。”
“然後買通當地官員,以形成貿易網路。”
這方式有意思了,結拜為兄弟,收取義子,買通官員。
怎麼看怎麼像中原五代那會兒的風格。
這要是哪個商隊東家收了一個李存孝這種級別的義子,結拜了幾個關羽這種級別的兄弟。
那可有的樂了,他手下這些兄弟、義子在海外可以輕鬆幫他打下一大片疆土。
至少佔下幾萬畝地,建個塢堡,搞殖民經濟完全不成問題。
而且他們不是亂佔地的,這些出海的大商人都是沿海地區的鄉黨,能很輕鬆的組建起一個貿易網路。
沿海的貿易網路遍佈中原沿海、高麗、東瀛以及南洋。
這個南洋的範圍很容易理解,就是鄭和下西洋走過的那條航路。
鄭和下西洋這件事,在大明被盛讚。
其實他的航線是唐宋以來,中原商人都已經走過的商路,而且幾乎是公開的情報。
他不是去探索,而是去宣威。
朱棣派鄭和南下時目的說的很明確,揚大明國威於南洋諸藩。
大明本身就知道這條航線上大概有哪些國家,有哪些陸地、港口。
這是完全不同於麥哲倫的探索。只是大明的規模比較龐大,一次出動了兩萬多海軍。
在這次揚國威的背後,唐宋閩南商人探索出來的那個貿易網路,才是趙桓更關注的。
趙桓跟韓穗談的認真,詩怡跟燕穎買的也熱鬧。
交談這一會兒時間,她倆已經買好了十幾款布匹。
燕穎扯開一塊白色布料,在趙桓身上認真比量了一番,說道:“公子,你看這布料,這種針腳繡制方式,此前還從未見過。”
“在這錦緞上用金線做紋路,繡出來的燈球、競渡、艾虎、雲月,是連京城也沒見過的錦繡。”
詩怡解釋道:“這是蘇州一種獨特的繡制方式。繡近於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繡通於畫,可以畫理之深淺評之。”
蘇錦、蘇繡都是蘇州特產啊。
韓穗也說道:“這蘇繡尤其盛行於海外,價比黃金。”
趙桓大方的一揮手,說道:“喜歡就挑幾匹吧。你們都會裁衣嗎?”
在趙桓穿越之前,大宋的主要製衣方式就是買匹布回家自己用針線裁縫。
也有心靈手巧的婦人會幫其他人家制作精美的衣裳。
大宋著名的紅杏出牆者,潘金蓮當初幽會西門慶就是打著在王婆家縫製新衣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