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玉璽風采(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應該是自己帶給諸夏神器最大的改變了。
哪怕大宋覆滅,千載之後,諸夏還將擁有這方傳國神器。
歷史上傳國玉璽消失,最大的磨難應該是出自元朝。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世祖忽必烈殂。“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隨後伯顏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歷史上蒙元滅國極多,各國的印璽統統被磨平,傳國玉璽有極大的可能在這一次磨難中被摧毀了本來文字。
明初洪武年間,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朱元璋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但最終都無功而返。
如今趙桓君臨萬國,傳國玉璽顯然還沒有遭受慘烈磨難。
諸夏神器的命運發生了重要偏差。
而在國家高層在召開廷議之時,西部的馳道上,三百鐵騎正策馬急行,一路八百里加急向著中原駛去。
路上任何人敢多看一眼他們的包袱,都會被將士們怒目圓瞪,嚇得所有人都不得不避開他們,以免產生誤會。
八百里加急,在前朝歷代,只要兩三天,情報就能從邊疆送回中央朝廷。
但在大宋,哪怕是八百里加急,這三百背嵬軍的精騎也足足走了三個月。
大宋最忠誠的將領岳雲親自帶隊,才得以在這個時間內返回中原。
路途實在是太漫長了,最精銳的驍騎也沒辦法日夜不息的趕路。
直到深秋,這塊傳國玉璽終於在精騎的護衛下,從兩萬裡外送到了趙桓手上。
而為了迎接這塊玉璽,宮廷內已經雲集了大量的大學士,包括太學院教授,各地學院的名宿,以及無數的史官。
除了這些文壇泰斗,學術名宿,最與眾不同,充滿大宋特色的是,在皇宮內,還雲集了大量的報社採風記者。
他們有人帶著筆墨,有人帶著畫稿,將記錄下這極具意義的一刻。
岳雲親自捧著傳國玉璽,單膝跪在趙桓面前,說道:“官家明君哲後,立政經邦,天地之所合,故皇靈告瑞,人神告徵,肅承天命,國寶得以重現,神器得以復還。臣僅代天下貢傳國玉璽。”
趙桓親手從岳雲手中接過了傳國玉璽,在木製錦盒中間,是一塊乳白色藍田玉製成的玉璽,僅有拳頭大小。
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殷紅色方方正正的魚鳥篆,雖然趙桓不認識這八個字,但也知道寫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而除了這八個縱橫交錯的巨大篆字,在玉璽上還有不少隸書刻的小字。
右上角刻著:“大魏受漢傳國之寶。”
而右側則刻著:“天命石氏。”
這是後趙石勒得到玉璽後,在上面刻的標記。
這兩行字,趙桓也能認出來。
一行行文字,昭示著這塊玉璽在歷史上經歷的無數壯闊歲月和波瀾史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