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玉璽的脈絡(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浚點了點頭,說道:“臣最近查過遼國典籍,遼史記載其有一塊玉璽,名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這應該就是傳國玉璽。”
蘇遲好奇的問道:“這不應該吧。我曾讀史書,按《魏書》所記載理,曹丕強迫漢獻帝禪讓,於是命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所以玉璽上刻的是大魏受漢傳國之璽,而非魏受漢傳國之寶。”
張浚說道:“按《魏書》的確如此,若遼史所記,為魏受漢傳國之璽,那老夫反倒要懷疑其真實性了。”
“這是為何?”殿內許多人都被提起了興趣。
左都御史當然不肯放過這個賣弄學識的機會,搶先說道:“好叫官家知曉,在前唐武則天篡位時改璽為寶。所以璽上所刻便改了當初曹丕之文。在前唐,玉璽不叫傳國玉璽,而被更名為受命寶。”
眾所周知,沒有這個玉璽的皇帝都被稱為白板皇帝。
永嘉南渡時,東晉的司馬家皇帝沒了這塊玉璽,皇帝甚至被方法世族所譏諷輕視。
直到晉朝將領從冉閔手中要回了這塊玉璽,司馬家的皇位才算穩固。
基本上有這個國寶,都要忍不住宣傳一番。
遼國就曾經在科舉選試中,直接讓進士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為策論正題寫文章。
趙桓摩挲著桌案前的劍柄,氣質凌厲,問道:“西遼、東遼手中有傳國玉璽,敢不進獻?”
要知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如果被朝廷知道了玉璽在一個藩國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那已經顯然易見了。
哪怕出動十萬王師,遠征萬里,也要伐國滅種,將玉璽給取回來。
以西遼和東遼目前的實力,他們瘋了也不敢私藏玉璽。
這種傳國寶不獻給皇帝,不朝貢給宗主國,而自己持有。他們打算做什麼?難不成還想天下有德者居之?
張浚立即向趙桓解釋道:“玉璽倒沒有遺落在東遼、西遼手中,天祚皇帝保大二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傳國寶遺失於桑乾河。”
桑乾河在燕京附近,歷史上宋軍從來沒有長期佔有這裡,所以無從得知玉璽的訊息。
趙桓欣喜的問道:“所以玉璽是在河北路找到的?”
張浚搖了搖頭,說道:“並非在河北路,而是在河中一帶。”
趙桓訝異,在河北路遺失的玉璽,怎麼又跑到了河中一帶。
要知道保大二年,天祚皇帝在位的時候,趙桓已經是天子。
這期間不可能再出現什麼重大變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