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看著林舜華,問道:“所以卿總結的經驗是?”

林舜華直接總結道:“臣以為,技藝精進,是財富最大的來源。”

果然,這傢伙發現了了不得的真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阿!

林舜華說道:“這一點無論在農業還是工業方面都效果顯著。”

“臣發現,現在的耕作水平,完全無需這麼多農夫。臣算過,有耕牛、有耕犁,甚至還有播種的工具,就算河間府人口減少一半,剩下的人口也能保證所有耕地全部豐收。在精耕細作之餘,還能有餘力繼續開墾新田。”

趙桓點了點頭,他策馬在河北大地的時候,親眼見過百姓耕作。

已經頗有機械化生產的風采。

人力去拉耕犁,小農耕作?

不存在的。

大地主家的田地田連阡陌,一望無際,他們都是耕牛在前面拉著耕犁,後面百姓扶著專業化的木製播種工具播種。

這種播種工具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發明出來了。

從漢武帝到如今已經一千三百多年,這種播種的農具已經經過無數次改進。

在北方播種的叫耬車,一次性可以給四壟田種上種子。

在南方的則叫秧馬,這個是漢唐之前都沒有的,是大宋建國後發明的,飄在水田裡,用作提高水稻的插秧效率。

這些東西都是中原一直有的,普通小民或許用不起,但豪強地主肯定是捨得用的。

所以才能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大宋民間有大量的食物。

趙桓真的很懷疑,如果自己還有下次出宮機會的話,會不會在田間看到蒸汽機拉著的耕犁。

而大地主完成了土地兼併,提升了農業生產力,就使大量農民失去耕地流入了城市當中。

對這些人,林舜華說道:“臣想這些人既然沒有了土地,為什麼不能投入工業生產。他們每天生產的財富,都將是田畝的無數倍。雖然他們沒有了土地,但他們卻可能成為最富庶的階層。就像此前,工坊主用財富去收購農夫土地,他們可以用自己生產的財富去收購其他人的資產。”

倒是個很樸素的想法。

大明剛建國的時候,國家設定了四十萬匠戶。

這四十萬匠戶不進行農業生產,世世代代從事工業生產。

這是大明剛經歷了漫長起義、十室九空的戰爭後的數字,按大宋目前的農業情況,把這個數字翻個十倍並不成問題。

所以林舜華如果想在河間府推進工業化,至少在生產基礎方面,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大宋農業能夠支撐起他設想的一切。

趙桓問道:“成效如何?”

林舜華苦笑,說道:“臣又撞的頭破血流。河間府在臣勸導下設立了大量的工坊,產出紅紅火火,但並不具備競爭力。瓷器比不得汝窯,絲綢比不得宋錦,玉器比不過藍田,幾乎方方面面都沒有什麼優勢。大量的貨物積壓在了倉庫。”

“臣痛定思痛,請教了許多商人。發現如果只進行這些基礎的工業生產,根本比不過外地。於是便帶著大量豪商群策群力,賣別人無法生產的東西。”